此片的男主角和蒙克颇有几分相似,而且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忧郁也和许多蒙克的自画像相似。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后来最喜欢的姐姐也死了,再后来父亲死了,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瓦的生命之中,安蝶尔的年轻和美丽让雷诺瓦的生命再度轮转到了春天。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这位天赋异禀且卓尔不群的疯狂大师,而其弟提奥则由杰米·帕克(Jamie Parker)饰演。剧中的一言一语皆来自于梵高写给提奥及亲人的信件。

这部片的精华是描述晚年的毕卡索,在他已62岁时依然精力充沛,与小他将近40岁的年轻女画家相遇,二人马上擦出火花。
梵高把自己的作品全部都给了提奥,提奥热爱和尊敬哥哥的艺术,虽然自己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去支援哥哥。
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仓皇失措,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有不明来历的对头要来取他性命。

◎ 15
波特曼小姐就是题中“戈雅画作中的女孩”,但最后下场十分悲剧。而哈维尔·巴登演的修道士洛伦佐也好似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很有戏。
在这个电影中,大画家戈雅只是一个引子,不能算是传统的艺术家传记电影。我是因为波特曼小姐和影帝巴登才去看的,但电影拍得还不错。
这部《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J. M. W. Turner)的艺术创作。我觉得挺好看的,尤其是对于透纳那个像大熊一样的,气喘吁吁的形象描述的很好。虽然透纳其貌不扬,甚至是很粗鲁,作画时用指甲抠,用手指涂,甚至在画上吐口水,但是他对于艺术创作永远认认真真,充满创作激情。
席勒的作品具有签名式的个人风格:人体的变形与扭曲,肉体和皮肤上透出来青色或紫色宛若伤痕。同时,他的作品鲜有背景刻画,人物的形态和关系就悬置在画面中,如同不经意的一瞥,也如同定格的时间切片。看完本片会更好地理解席勒的作品。
第四部,梵高电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卷福演的文森特·梵高。本片由导演Andrew Hutton执导,是一部戏剧式纪录电影,并不是大荧幕语言,充满了舞台感,重现梵高绚烂而短暂的一生。
左边是波特曼小姐的扮相,右边的是真正的戈雅的画作,这幅画现在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虽然戈雅只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配角,但是围绕着波特曼和巴登的故事却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戈雅所经历的西班牙国家和宗教的历史。


◎ 8
◎ 20

戈雅对女儿回顾了他人生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年轻时的野心勃勃,周旋于查理四世的达官贵人之间成为名噪一时的宫廷画师;生活过于放浪形骸,虽侥幸逃脱死神的威胁却落下了耳聋的终身残疾;与妖冶动人的公爵夫人的一场热恋,但不得善终——公爵夫人因为一场宫廷阴谋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且,卡蜜儿的雕塑作品真是很棒,如上图《华尔兹》(1889-90)。我在不少美术馆都看过她的雕塑作品,和罗丹的放在一起,一点也不比大师的差。
影片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导演沃特金斯认为,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
这个电影应该是人尽皆知了,也让维米尔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画家之一。斯嘉丽·约翰逊 饰演的女仆也是她在荧幕上塑造的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形象。
◎ 2
虽然女演员Joan Allen不是很像乔治娅·奥基弗本人,但她演得还不错。
电影一开始展现了梵高早期的艺术创作,包括那些表现底层人民的画作。用画笔描绘他们的悲惨生活,但却得不到主流艺术圈的欣赏。

同时,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想要当一个艺术家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卡蜜儿·克劳戴尔似乎怎么也摆脱不掉罗丹的阴影,被贴上了“罗丹的情人”、“罗丹的模特”这样的标签。
高更的人生本来就很精彩了,所以关于高更的电影不少。就连毛姆都写了《月亮与六便士》来抒发对于高更的情感与崇敬。月亮就是一种对艺术的纯粹的、热烈的需要,而六便士就代表对于物质生活、对于社会生活的不屑和放弃。
如题,这个电影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

他将一生奉献给真理及正义,他的画作和人生都充满了光与暗、理性与非理性、神圣与罪恶、爱与暴力、创造和毁灭、生与死。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画家,阿尔特米西亚(Artemisia Gentileschi)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在那个女画家十分少见的年代,她率先创作了许多极富才华与技巧的历史及宗教画。
在精神和心理上,他都会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提奥,这世上根本也不会有梵高。而梵高的弟媳妇更是因为整理了大量的兄弟书信和梵高作品,把梵高的传奇一生介绍给了艺术节,才让世人见识和享受了梵高的艺术。

看这部电影,看尽了那么多黑暗的人性刻画,就会明白为什么戈雅会在晚年画出那么多残暴的,吃人、死亡、战争的“black painting” 。

这一部电影不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那部著名的“摆拍”纪录片,而是一部传记电影。波洛克的人也是很传奇,迅速蹿红,脾气火爆,他老婆也挺奇葩,然后他本人又常年抑郁,严重酗酒,最后还死于酒驾。看多么的适合拍电影。


本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入木三分的描摹再现,赢得了2011年在班夫世界媒体节上的最佳艺术纪录片洛基大奖。
◎ 19
透纳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本片也非常生动的表现了上流社会、底层社会的生活风貌,包括学院派(academy)也就算是专业画院的机构组织,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沙龙制度的艺术展览形式。
卡拉瓦乔的一生很传奇,充满了犯罪,危险和谜团。
我也搞不懂《狂爱走一回》如此港风的译名是如何产生的,吸引我的地方是毕加索这个IP和男主,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本觉得毕加索这一生顺风顺水,没有发过疯,没有同性恋,没有被枪杀,就是玩女儿,能有什么看头,但看了霍普金斯的扮相就被征服了——果然是影帝,居然这么像。

这电影画面排得非常诗意,视角完全集中在了戈雅的身上。一开场,整个电影氛围就非常非常的艺术,可以说整个电影的舞台戏剧张力很强,不少镜头完全采用舞台剧的语言,而不是传统的电影语言。

◎ 21
另一部讲述卡拉瓦乔的电影,我还没看,先马克在这里吧。以下介绍来自豆瓣:
电影里充满情感地展现了高更追寻已久的自然、野性、纯粹的生活,大溪地的女人、男人、自然与自由被展现无遗,十分令人向往。

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
不得不说,艾德·哈里斯真心喜欢波洛克,本片自导自演,而且很多画面高度还原波洛克的那部纪录片,看电影截图简直一模一样,傻傻分不清。
这个电影的一大看点就是导演兼编剧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语言,他自己本身就是学会画出身,在许多电影里都有极强的艺术感,例如我们邬君梅姐姐演的《枕边书》(The Pillow Book),完全是一部可以当作装置艺术来看的电影。
珍妮不到20岁时就认识了莫迪里阿尼,两个人很快就结婚,生了大女儿。可是莫迪里阿尼35岁就病死了,1920年1月24日病逝,伤心欲绝的珍妮在老公葬礼翌日,选择从五楼公寓的窗户一跃而下。最厉害的是珍妮那时候是个孕妇,都快生了,但她没有了莫迪里阿尼就活不下去,于是用跳楼结束她和她腹中婴儿的生命——真是只要爱情不要孩子的女人啊!
爱德华·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人生非常悲惨。
18岁那年的车祸,和里维拉,这两大因素造成了弗里达的人生,这里面既有生命的悲剧也有孕育艺术的土壤。
正如这部电影的中心精神,也紧紧环绕这些元素运行。本片是《神秘旅行》义大利男星亚力希欧波尼最新力作,由《现代启示录》传奇摄影大师维多里欧史托拉洛掌镜,《邮差》金奖配乐大师路易巴卡洛夫谱曲。
◎ 11
莫迪里阿尼一直身体不好,肺有问题,加上他的性格,他一直过着充斥着酒精和大麻的放荡生活。但是这位艺术家长得是真帅,看看左图,超级有范儿。所以他爱女人,女人爱他痴迷也可以理解。

这些电影,让你了解作品之外的他们。

电影一边叙述戈雅的一生,他失去了他一生中惟一爱过的女人,也厌倦了宫廷里追逐金钱和权利尔虞我诈的游戏。一边用电影展现了很多西班牙风情,市井气息,宫廷生活,上流社会的极致奢华。





本片的艺术家主角是英国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而电影最大的亮点是007大帅哥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演的一位小偷。他潜入画家培根(德里克·雅各比 Derek Jacobi 饰)的画室中行窃,却被培根逮了个正着。令007感到意外的是,培根并没有向其他人那样报警或是痛揍他一顿,反而是对他一见钟情。

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瓦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那时候,雷诺阿已经是大画家了,名气在外。但是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儿子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瓦日渐消沉,一蹶不振。
左图就是卡蜜尔的真人,非常美丽,而且和罗丹在一起的时候也非常年轻;右图是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的卡蜜尔,那份清澈的眼神非常传神,有几分苏菲·玛索的感觉。我真心觉得罗丹人品满差的,哎,卡蜜儿真是可怜,和他在一起那么久,但是罗丹最后却和一个更有钱、更会打理他生活的老女人结婚了,于是真爱的卡蜜儿成了“情人”。
此片的主角是瑞士现代雕塑大师贾科梅蒂,他的雕塑,那些细长的人像作品,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满身炮灰,又像是被烧焦的火柴梗,几乎是世界上最贵的现代雕塑,曾被拍出了2亿的价格。这个电影挺新的,杰弗里·拉什饰演的贾科梅蒂非常神似,而且对艺术家工作室的环境还原程度高。

而且这也是一段艺术史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左图就是最好贾科梅蒂完成的詹姆斯的肖像,右图是贾科梅蒂的照片。总之,又有趣又能了解一下艺术家,这个电影我挺推荐的。
其实这部电影展现了三个艺术家,分别是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演的达利,诗人加西亚·洛尔迦(哈维尔·贝尔特兰 Javier Beltrán 饰)以及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马修·麦克诺提 Matthew McNulty 饰)。是表现了三位艺术家在年轻时代的电影。
「卡拉瓦乔擅长处理细腻的光与影变幻,人生当中也充满了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他品行不良,是亵渎上帝的杀手、是晕素不忌的杂交狂、是易怒残暴的酗酒鬼、是妓院和酒馆的老主顾,但他剑术卓越并勇于反抗传统;同时,他是个狡诈的机会主义者,不惧怕利用财富及贵族权威达到他的目的,但他却拥有浩瀚的神学知识,热衷于圣灵的探讨,并永远站在贫穷人民的那一方,广受穷人和社会底层人们喜爱。」
电影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克林姆特的画作被当时的文艺界所肯定。然后爱上了一个女演员,然后又冒出了好多女人,女仆,女学生,爱慕克林姆特的女人很多,她们是他的模特、情人,而这是真的。克林姆特的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女人,我爱很多女人”。
虽然电影难以避免有戏说、夸张的成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观众也能从传记电影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生涯。
渐渐地,达利性格中狂放不羁的一面深深地吸引着洛尔迦,心灵的契合和灵魂的相通使二人的关系向着爱情的方向发展。发现了这一切的布努艾尔把达利带去了巴黎,二人在后现代艺术中尽情施展才华。
说实话,这部电影非常的长,三个多小时,非常沉闷缓慢,基本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自然时间顺序,要不是热爱艺术家的话,这部影片其实很难看完。但是,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聚焦于蒙克的人生本身,记录了他的早期岁月,家庭的变故,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因此很能理解蒙克的灰暗创作。


于是,007和培根开始了出双入对的生活,他的英俊脸庞和诱人身体不仅成为了培根艺术创作中的“缪斯”,更被培根大方地介绍给了他那些千奇百怪的艺术家朋友们。本片中有007全裸的超精彩镜头。同时,也展现出了培根复杂而癫狂的内心。

之后,让雷诺瓦回家养伤,他震惊于安蝶尔的美貌,对其一见钟情,然而,让雷诺瓦没有想到的是,他炙热而强烈的感情却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雷诺瓦将这份痛苦转化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人心的影片,表现了著名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也剖析了画面自伤自杀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
本片对于画家的私人生活描述的很多,主人公也很像席勒本人,对艺术作品也有很多表现。

同样,这部讲述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电影也非常舞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