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领袖人物,波洛克用“滴画”的形式展现了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他当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被《生活》杂志封为“美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但波洛克一直在怀疑自我,加上抑郁,精神不稳定,对社会文化和其他艺术家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最后酒驾致死,享年44岁。
◎ 1
作为一个个性独立、才华横溢、坚韧不屈、自信自强的先锋女性,画面很有辨识度,多为大花朵、岩石、海螺、沙漠、动物骨头。
但美国《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这部电影很慢,很闷,加上1884年的挪威就是灰暗,蒙克的心也很灰暗,所以并不是一个激动人心或是“好看”的电影,但却是了解这位画家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我推荐的大IP第三部,《梵高》1991年的电影,158分钟。还没看过,先马克下来。



◎ 18
◎ 5
1945年,毕卡索抛弃了妻子,与弗朗索瓦一起到了法国南部。弗朗索瓦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毕卡索同居,两人继而展开一段长达十年的忘年之爱。她成为了他的缪斯,也成为了他的学生。

我记得有一场跳舞的戏,就浮光掠影地拍了快六分钟,没什么对话,基本没有情节,就是像个看官一样的细细打量人们的衣服、配饰、舞者、奢华的宫殿,视觉和听觉上都非常充足。


车祸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但车祸让她一辈子都跟病痛相伴。但也就是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使得她在绘画里找到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而里维拉也如同千万个艺术大师和青年文艺女青年的故事一样,一边是指导自己绘画的导师,一边从师生转变成人生的伴侣,但是艺术大师往往不把身体和心灵放在同一个女人的身上,于是他们结婚了,也是悲剧的开始。


这个影片荣获199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讲述了女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凄美爱情故事,在艺术上的追求,一个女性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工作面貌。可以作为一部艺术类的女性主义电影来看。

弗朗索瓦说:“跟毕卡索在一起就像烟花一样绚烂,他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够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 23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