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在泰国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查到的数据表明,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 印记" 越来越丰富。截至2017 年底,东南亚国家已经打捞出沉船的地点共有100 多处,打捞出的沉船有200 余艘,大多为上世纪80 年代以后所发现。这其中,菲律宾最多,为41 处,印度尼西亚27 处,泰国23 处,马来西亚17 处,越南10 处。" 这200 余艘沉船,恰似一个庞大的多国舰队,从历史的深处驶向近代。被打捞的沉船中,有来自中国的,也有来自欧洲、中东地区的,而所有这些沉船都装载着来自中国的精美陶器、瓷器和金属器皿,有的甚至还装有瓜子和茶叶。但‘黑石号’一次打捞出水56500 多件铜官窑瓷器是第一次。"
" 黑石号" 的打捞被考古学家称为20 世纪末最重要、年代最久远的深海考古发现之一。"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论称,这是一次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出自湖南长沙的瓷器更是其经典。" 丁刚介绍," 黑石号" 系阿拉伯人在东非、阿拉伯、印度沿岸使用的双桅或三桅三角帆船,对" 黑石号" 的打捞,证实了早期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谭海迪告诉我,‘黑石号’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它证实了中国与西亚之间确实存在一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丁刚说。
神秘的" 黑石号" 帆船模型。
不过,一位有心的湖南诗人李群玉宝历年间前后用诗句描述了当年铜官窑柴火烧瓷的壮观:"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诗中描写铜官窑在烧制陶瓷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从此方才得出结论," 铜官窑" 就是" 石渚窑"。
经进一步清理,船上共发现的67000 多件文物均为中国唐朝生产的" 货" 物,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56500 多件瓷器均产自长沙铜官窑,占比84% 以上,"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出土的文物都没有出现过数量如此惊人、保存如此完好的长沙铜官窑瓷器。" 多年以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接触到了" 黑石号" 上部分长沙铜官窑瓷器,不禁惊叹。
从" 黑石号" 沉船打捞出水的" 石渚草市" 题记碗。
因为瓷器,铜官再次迎来春天。石竹摄
受唐末五代战乱影响," 石渚草市" 逐渐沉寂,此后,由于不被能文会写的文人所青睐,石渚不像唐代邢越二窑或宋代五大名窑广为人知而默默无闻,而后其成为今天的长沙铜官窑遗址," 石渚" 价值的需要重新被发现。自1956 年被文物部门发现以后,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价值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长沙铜官窑遗址也经历了一个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大遗址再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生命历程。张兴国说,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是公众怡娱身心和拓展精神纵深的乐园,也可以是考古工作的人才培养和实验基地,在这里,考古工作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文物中所蕴藏的人文成就能广播于众。
当时,闻讯赶来的是在印尼从事沉船文物打捞的德国人蒂尔曼· 沃特法。潜水员在大片黑色珊瑚礁下,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古阿拉伯商船,并为之命名" 黑石号"。随着打捞的进展,6 万多件珍贵文物从海底" 浮出"," 其中90% 以上为陶瓷物品,以湖南长沙的瓷器为主。除此以外,还有河北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的白釉绿彩瓷和浙江越窑的青瓷等,种类丰富…… 另外,船上还有30 多件铜镜和一些金银器具。"
长沙铜官窑兴起于公元8 世纪中后期,至公元10 世纪五代时期而衰。铜官窑遗址是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打破了当时只有青瓷和白瓷的单一格局,被称为" 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据综合考证,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遍布亚洲各地、远至非洲,出口29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 海上陶瓷之路"。同时,铜官窑瓷器还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中亚、欧洲。周世荣《长沙窑彩瓷》说:" 长沙窑以烧彩瓷为主,同时兼烧青瓷和少量的白瓷。但青瓷比不上越窑青瓷之坚细,而白瓷也敌不过邢窑白瓷之雪白。长沙窑瓷器不以胎质取胜,也不以追求如霜似雪的釉质取胜,而是以色彩灿烂、繁花似锦的釉下彩绘装饰取胜。"
162 件(套)文物回归故里,专家称" ‘黑石号’瓷器与本地出土的瓷器如出一窑"
近20 年来," 黑石号" 的故事就像谜一样在长沙流传。1998 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千年沉船" 黑石号" 是怎样一艘船?它究竟装载了什么样的货物?它的打捞又有哪些故事?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人民日报》原驻印尼、新加坡的记者丁刚,前些年,丁刚曾经多次到打捞" 黑石号" 的海域采访。
" 黑石号" 沉船装载的瓷器中,有一件长沙铜官窑瓷碗有" 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 的刻文," 宝历" 为唐敬宗年号;另有一件书有" 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 的题记碗," 石渚" 为望城铜官街道石渚湖片,该地名至今仍在沿用。" 黑石号" 的惊世发现,证明了长沙铜官窑是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弄潮儿。
一个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彩传说就此渐渐被证实。
那是1998 年一个平常日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像平常一样潜入海底采集海参。那一片海域位于两岛之间,形状有点像漏斗,海中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更是盛产海参。" 不过,这次渔民从16 米深的海底打捞上来的不只有海参,还有一个混身长满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
《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 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安史之乱" 迫使很多中原人迁徙到湖南,这其中必有不少窑工加入了南迁的队伍,他们几经辗转,最后聚集在岳州窑区和潭州城之间一个叫做" 石渚" 的地方,进而孕育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具创新能力的" 石渚窑"。
具有独特风格的铜官窑瓷器。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 黑石号" 文物神秘之问,长沙铜官窑瓷器为代表的" 中国造" 述说" 世界经济强国之路"
2009 年第6 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关于" 黑石号" 的文章描述:" 中国2000 多年前首次对世界展开贸易以后,就像蚌壳一样,时开时合。在唐代,蚌壳大开,且维持了数个世纪之久,一连串的发明让中国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
长沙人没有忘记" 黑石号",时刻都惦记着" 黑石号" 上那些产自铜官窑的文物。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