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说,沉船文物的出水,引发了许多神秘问题:为什么" 黑石号" 会在远离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勿里洞岛附近沉没?按照通常海上丝绸之路航行路线,商船应当绕过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但它却向东南方向行驶了600 余公里。" 它是迷失了方向,还是被风浪吹得偏离了航线,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个港口?至今无人知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像铜官窑这样如此大规模且出口量极大的窑场,却不见史籍文献记载。第一次出现有" 石渚" 二字的文字是南朝梁元帝《玄览赋》:" 临石渚其如镜,玩弱柳其犹丝。"300 多年后的唐大历四年(公元769 年)春,漂泊一生的诗人杜甫沿湘江南下来到铜官,此刻,大风骤起,杜甫只好在铜官渚避风。刚巧看到铜官窑烧瓷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铜官渚守风》:"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 黑石号" 出水的5 万多件长沙铜官窑瓷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 中国制造" 经典
张兴国全程参与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文物清理和布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我们本地挖掘出来的瓷器和‘黑石号’打捞出水的瓷器如出一窑。长沙铜官窑开釉下多彩陶瓷之先河,瓷器上的诗文、图案、雕塑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黑石号’文物发现时,是通过上面的文字及其烧制技法来证明其产自石渚湖。而我们这次经过研究发现,此次回归的‘黑石号’文物,在我们近年从当地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大部分都能找到类似甚至相同之处,这无不证明两者同出一窑。"
" 我手里拿的这件文物名叫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上面的花纹是西亚地区的椰枣树叶,不是国内的树种,反映了当时铜官窑瓷器外销这一典型特点。" 吕成龙对每件文物都端详良久,认为此次回归的" 黑石号" 文物整体品相很好,大多数是精品。专家分级鉴定有一个标准体系,一级品数量比较少、品相完整,并且能够代表这个时期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二、三级文物是整体品相较好。这也是目前" 黑石号" 沉船文物最大规模地回归国内," 对于今后研究长沙铜官窑历史特别是瓷器外销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7 年9 月29 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与德国收藏家蒂尔曼· 沃特法签订文物征集协议。11 月10 日,从" 黑石号" 沉船打捞公司负责人蒂尔曼· 沃特法先生的留存部分铜官窑瓷器中征集到了160 余件(套)" 黑石号" 文物。12 月9 日," 黑石号" 文物专家鉴定会在望城召开。
新加坡学者柯宗元在传给丁刚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此前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材料极少,大多只是传说,或者是出自欧洲早期的文字和口头流传,或者是在印度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被提及,或者是东南亚发现的石碑上有些许记载。" 黑石号" 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可靠证据,并将这一海上航行线路的开通推到了唐朝。
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出口29 个国家和地区,烧瓷的壮观场面"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长沙晚报3 月31 日讯远远地看去,以褐色为主色调的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就像一件巨大的铜官窑瓷器。29 日,记者前往预计5 月开放的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实地采访,一睹神秘的" 黑石号" 商船及其去年12 月底从海外回归的162 件" 黑石号" 文物的芳容,领略了积淀千年的土火之艺、彩韵唐风……
船上发现的精致金银器皿在中国国内考古中也十分罕见,有的甚至还成双成对。" 它们究竟是中国人送出的礼品,还是要运到阿拉伯国家的市场上去出售?为何船上钱币不多?船上商人以什么方式在中国进行结算?这艘船在哪里装上了最后一批货物?商船究竟想驶往何处?" 丁刚说。
" 这批长沙铜官窑瓷器虽然在精致、细腻上不如越窑,但胜在器形多样、装饰丰富、色彩鲜艳,并且蕴含着明显的‘洋文化’。" 张兴国介绍,其器形以碗为主,其次是执壶,此外还有杯、盘、盂、盒、罐、熏炉、油灯、生肖等瓷塑。有的瓷碗带有生产时间的铭文,确定了沉船的时间为9 世纪上半叶;有的瓷碗上还写有说明产品用途和产地的文字,带有广告语性质;还有不少瓷碗绘有花叶、莲蓬、飞鸟、摩羯鱼纹等图案和《古兰经》铭文,符合阿拉伯人的审美情趣," 不难推测,当时的长沙窑已经为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身产品的特色。"
铜官窑,瓷泥的魅力。磊鑫摄
" 黑石号" 沉船文物打捞消息立刻传遍世界。" 从2002 年开始,中国几家博物馆曾先后向印尼方面提出购买意向,但当时印尼的开价高达4000 万美元,而且打捞方提出必须整体购买,中国博物馆最终不得不放弃。随后,新加坡圣淘沙公司于2005 年筹资3200 万美元购得了这批贵重文物。"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酒店业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后人为此捐出巨款,购得的所有文物目前均为新加坡政府拥有。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