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世人赞不绝口、视为稀世珍品的,是位于整座浮雕正中、以浙江普陀胜景为背景的飘海观音雕像。飘海观音雕像高约2.5米,主体部分均为重彩鎏金,其目光凝视,手持净瓶,足踏鳌头,置身在烟波浩瀚的南海普陀山中,在洪波巨浪中体现了“纵横自在”与“似动非动”的真精神,可谓深得一动一静、自然之道的妙趣。在整幅壁塑中,飘海观音周围还有众星捧月似的点缀着数十尊菩萨像,他们驾驶各形水兽,亦出没于海涛峰谷之间,与飘海观音的主体塑像交相呼应,其梵音袅袅,海涛阵阵,形神俱妙,呼之欲出,令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观音寺壁画的线描技法,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界画技法,画工用意轻灵巧,技法运用游刃有余。清静慧菩萨身披雪白细纱,用珍珠粉勾勒纱纹线条,精心描绘出蛛丝般微妙的衣纹细节,具有轻薄透明,令人叹为观止。而大幅画面则以朱砂、石绿为主,并运用沥粉贴金技法,既庄重富丽,又灵动酣畅,俨然一派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无怪乎成为国之瑰宝,惊世绝伦。
十二圆觉菩萨,出自《圆觉经》,塑造了辨音、弥勒、文殊、普贤等菩萨依次向毗卢遮那佛提问,聆听佛祖教诲的场景。十二圆觉菩萨壁画像,精湛绝妙,画工技艺超群。虽然其人物形象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经》的要求绘制,但艺术家对每一个人物的衣饰细节和面部表情,却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观音寺以观音殿而得名,主殿所供奉的,乃为妇孺皆知、童叟皆晓的观音菩萨。唐宋之时,弥陀、观音信仰举世皆崇,深入人心,故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整个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形制开阔,气宇不凡,殿内石砌中央所供奉之主尊观音菩萨,跏趺坐于妙莲之上,两旁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此三大士各高五米,头戴庄严宝冠,面容丰肤沉静,目光慈和亲切,衣饰生动明晰,飘逸典雅。
塑像 惟妙惟肖,各具特色
顾先生可以说是近代最早关注观音寺的中国学者之一,他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深感于新津观音寺珍贵的壁画和雕塑艺术正处于越来越危险的边缘,并呼吁进行修复保护,其眼光不可谓不独到,用心也不可谓不良苦。上世纪80年代初,已年过八旬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来观音寺参观时,更是惊叹于其艺术水准之精湛与文化沉潜之深厚。如今,观音寺壁画和雕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世人瞩目,中国权威的艺术图集《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2·寺观壁画》对观音寺壁画作了重点介绍,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方便教化所设之二十四治(教区),中品第八治平盖治便是此山。明代重修《九莲山平盖治观音寺碑记》也有记载,说古之著名高道吴郡、崔孝通曾于九莲山平盖治潜志修仙,并且羽化飞升,得道成仙。
观音殿背后为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