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位于新津城南十数里外的九莲山麓,按传统的地脉风水学理论讲,此处地理格局极佳,其山状如九峰拱卫,如同九朵妙莲齐开,为修仙行道的祥瑞圣地,故后世有“莲华接翠”之美誉。
这位缓缓而行的中年人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顾先生在这传说中的“五津”渡口徘徊寄思了片刻之后,继续踽踽而行,经“宋少保张商英故里”的石碑后,入新津县城。翌日,顾先生再同当地友人一起,从南门外搭雇船,沿南河一路上行约十五里路后,弃船上岸西行,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位于九莲山莲心之处的观音寺。顾先生后来在《新津游记》一文中写道: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谈及成都乃至中国的明代寺庙,新津观音寺无疑是绕不过去的,史学大师顾颉刚曾给予它极高评价,赞叹其三绝—古建、壁画、雕塑。观音寺最盛时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出自《圆觉经》的十二圆觉菩萨壁画,画工技艺超群;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显化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堪称绝品。
壁画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文殊菩萨的一双慧眼,如深邃的禅定境界,静极而生慧;圆觉菩萨华贵雍容,庄和亲切,其端身跏趺坐于宝座之上,手持般若经卷,寓含本经“圆觉了义”的真谛,又能圆满众生的一切心愿。所有形象中堪称极致,尤其是东壁的“清净慧菩萨”像。清净慧菩萨在佛教中象征着清净圆明的深妙智慧。菩萨手执玄色如意,慧目微开,双足跏趺坐,肌肤以珍珠粉晕染,整个画面宁静自在,吉祥安祥,于袅袅生风的衣带裙裾中,透出一股纤尘不染的清净智慧之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三位主尊大士的左右两壁,分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像,其中46尊大阿罗汉分坐于两边莲台,身高大小形同真人,其神态各异,造型生动,随缘显化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若非世间第一流能工巧匠,绝难描塑出如此惟妙惟肖的形象来。另有数百尊罗汉像塑造于大殿两厢,高约50厘米,亦是生动活泼,各具特色。
沿革 道教洞天,佛教圣地
新津观音寺始建于宋淳熙8年(公元1181年)。据史料记载,宋时一代名相、禅门中著名的大居士张商英的故居,就在观音寺的近侧,因此,当地也流传着张商英舍宅为寺的故事。
(观音寺)中间一殿还保存明成化以来的壁画,庄严肃穆,因系胶漆所绘,不易剥蚀。诸殿佛像也各极其妙,颜色凝湛,想来明代遗迹必然存留不少。寺系女尼掌管,渐归荒废……
发现 顾颉刚与观音寺之缘
1940年12月21日,新津县城郊外的官道上走来一位长衫飘飘、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此时虽正值隆冬,但蜀中的冬日暖阳却让依依南河泛着淡黄色的波光。这条河上旧时建有长约一里半的汉安桥,此处原是大名鼎鼎的“五津”渡口,以金马河、西河、南河、杨柳河、羊马河五水的交汇而得名。唐代诗人王勃之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经吟出,便令此处从此名扬天下。其诗云:
观音寺的毗卢殿是专为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建造的,其左右两壁的明代壁画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毗卢遮那佛为佛教中的法身佛,按梵音直译,为“光明遍照一切处”之意。毗卢殿壁画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为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及十三个供养人像。在佛龛背后,还绘有精彩纷呈的“香山全堂”。
自汉晋以来,佛教由中原地区渐次传入蜀地,尤其进入唐代,佛教深得大唐天子护佑,蜀地亦成为全国佛教之重镇,使源自本土的原始道教反而在声势上退居次席。宋代,一代禅门领袖、被宋高宗赐封为“圆悟禅师”的佛果克勤禅师,晚年驻锡于成都昭觉寺,于是成都很快便成为全国的禅教中心,使“言禅者不可不知蜀”的盛誉,一直流传至今。
观音殿现存塑像共有653尊。根据观音像右边莲花瓣上的题记,此殿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的观音寺规模深宏阔大,香烟鼎沸旺盛,共建有殿宇一百零八重,系西川著名的大道场之一。元代末年,战乱频仍,兵燹四起,观音寺随之被毁。明代宣德年间,有蜀中高僧碧峰、福宾二师,披肝沥胆,四处募化,发愿重建观音寺,在原寺废墟上重又建起了气势巍峨的十二重殿宇。明末清初,蜀中大乱,寺庙再次被毁,仅仅残存的观音、毗卢、天王三重殿宇也颓圯不堪,直到清代的“康乾盛世”,文教复兴,观音寺又渐渐复苏,为川西著名寺院之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