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纪中叶,发生了震惊社会、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极大的动荡,使社会秩序失控,原有的精神依托受到怀疑。在丧葬活动中,人们在寻找彼岸世界的答案时,对升仙的祈求不再执着,四神飞仙、云中车马只是偶然见到。仪仗出行不再恪守,竹林七贤等的超脱失去了吸引力,墓葬图像更多的是在礼仪制度视线之外,内容更为自由(图9-10)。与此同时,对风水堪舆逐渐重视,丧葬中摆道场、设水陆大会等开始兴盛。
人类对严死亡,恐惧又无法避免,因而产生了各种认识和处理方式。墓葬是生与死的对接,也是联系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纽带,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它将抽象的生死观鲜活地展现,反映着人们在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差别中,又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
墓葬是“阴宅”,明确于棺椁葬法的出现。多重棺椁,除了安置尸骨的内棺,其他每重椁被设定了特殊的功能,置放不同类别的物品。大约在西汉中期以后、又开始用砖、石砌建墓葬,完成了“椁墓”到“室墓”的转变,“阴宅”的面貌更加明确。
汉墓图像不仅要展示现实生活,还要表达人们的死后的理想追求,学者们将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的内容做过概括,认为主要是墓主仕宦经历、宴饮(图1)、生产活动、战争图等,或者分为神异、鉴戒、纪实和装饰四种,也被归纳为“幸福家园”“天界”和“仙境”三类。如果与后代的墓葬图像相比,最独特的是那些奇禽异兽、日月星辰(图2)、东王公、西王母(图3)、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图案。墓室装饰中,穹顶上有日月星辰永恒照耀,神仙异兽在墓壁云气中恣意遨游,都是当时的人们对死后处境的某些设想,可看作是这时墓葬壁画的主旋律,其寓意虽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都围绕着“神仙”“天界”和“仙境”展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