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编辑 | 谢灵子
解读的墙,越筑越高,围绕全球化、资本主义扩张、阶级固化、种族情绪等等建立信任体系(仿若不触及这些母命题便难以尽到艺术家的职责),分裂得如同被算法隔离的社交媒体推送。
△ 纪录片导演王兵是唯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 Wang Bing, Retrospective, Gloria-Kino, Kassel, documenta 14, photo: Fred Dott
责任编辑 | 余佩桦
—— 3分钟vlog,带你掠影文献展 ——
同行的朋友说,“其实艺术圈的人特别好辨认。” 我问:“难道他们的眼神散发着光芒?” 他说:“你看那些素色衣服,背着环保帆布袋子的。”
仿佛这样不足够表达雅典的主题,在美术馆门前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临时搭建的“帕特农神庙”,用向世界各地征集的10万本禁书为砖;环绕着“神庙”的繁茂大树,则来自30年前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计划(他自然没有以一人之力去种千棵橡树,后来人种下的,大多也不是橡树)。
1955年,文献展在卡塞尔以二战重建的目的开始,历经现当代艺术在战后的发展与反思,到60年后的今天,像研究文献展历史的Michael Glasmeier所说,“文献展每次都能不出意外地震惊全球艺术界。”
“Unlearning”
△ 本届文献展最核心的作品,用曾经被禁止的书籍,搭建了临时的帕特农神庙。Marta Minujín, The Parthenon of Books, 2017,
我皱着眉头叹了一口气;转身一位身后跟着一家老小的一位中年发福金发男子,也叹了一口气。
只有一件,让我莞尔:土耳其的一位艺术家,她将弗里德里希(Fridericianum)这几个大字摘下,献上了一句话:Beingsafeisscary(安全是危险的)。尽管如果不知道她在头顶做了手脚,大部分路过的人都不会注意到美术馆的名号都已经被摘下。
△ Joar Nango, Documentation of European Everything, Kassel, documenta 14, 2017
宁 卉
这样聊着,我在一间布满了声色、钢筋铁丝的装置旁边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于是遍寻展签,却只找到一个“无题”(其中几位艺术家的名字还被用笔重写、年份也更改了)。
△ Hiwa K., When We Were Exhaling Images, 2017, photo: Mathias Vlzke
行为艺术常让我感动(因为表演者或艺术家的辛勤准备,也因为喜欢与无知群众们站在一起分享无知),文献展的日历上也密密麻麻都是表演的选择,尽管如此,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表演,太难得。
喜爱当代艺术的世界说专员们,将亲临展会现场,以每期至少1小时的长视频,既与不同艺术家对话,也把Ta的亲身体验带给你。
这是一条特别长的vlog
—— 上文提到和没提到的你都能看到 ——
卡塞尔其实像是一座什么都不会发生的小城。一位当地人将自家公寓变成青旅般的宿舍,命名为“文献展房间”,还找来找来了文献展的海报贴在房间,再出租给前来看展的访客;在交付钥匙给我时,这位年轻的房主讪讪一笑:“我可不是艺术圈里的人。”一句话打住了我的询问。
不去讨论这个作品在今天的卡塞尔再做重现的意义何在,“但如果在中国,应当挖个坑,观众们跳进去取书。” 我嬉笑着对身边深耕艺术史的友人说。
本届文献展策展话语中,有一层强烈的“去学”(unlearning)、“去精英”(non-elite)的意味,但“去学”,是否就一定要让普通观众无法轻易读出展览逻辑呢?
当然,人对于事物的感悟与认知总是不同,也请允许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只一点,在这个模糊又激烈的当代艺术圈,我们拒绝人云亦云!
△ Marta Minujin, El Partenon de libros, 1983
说回那座神庙,阿根廷艺术家Marta Minujín是在1983年创建的这一装置,那时阿根廷的独裁者刚刚下台,用禁书搭建成神庙,5天后,起重机将神庙推翻,观众自由带走自己喜欢的书籍。
文献展的“神话”地位并非徒有虚名,在2017年的夏天遍走欧洲大展,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份必要的作业。“毕竟是原则上世界最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卡塞尔的一间中餐厅里这样向我解释。
今日第一篇:卡塞尔文献展的神话,要“以雅典为鉴”。如果你更想一睹展览真容,也可直接拉至文末看展览视频。
* ps:欧洲艺术现场系列共有 5 期,敬请期待。
用Hiwa K.的创作为例,在雅典音乐学院的影像作品“Blind as the Mother Tongue”(“如母语般盲目”)中,艺术家其实在最近重走了当年伊拉克到希腊的逃亡路线;而这一层尝试和思考,在卡塞尔的管道装置面前,完全无处可寻(至少对于完全陌生的观众而言)。
这句话没有主语,对很多人而言,这听起来像是德国向希腊“学习”。
Kassel, documenta 14, photo: Roman Mrz你可能没办法走遍这些展览,但却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获知这些世界上一流艺术展的内容。从9月开始,世界说(ID:globusnews)将联合摆渡时光ENJOY、外滩画报、先锋书店、单向空间、欧洲行,以vlog和文字的方式,带来“欧洲艺术现场”系列报道。
△ 烟是作品。Daniel Knorr, Expiration Movement, 2017, Kassel, documenta 14, photo: Bernd Borchardt
艺术长久以来富有教育的意味——这也是近年来对“专业化”的批评的起源,从艺术工作者到观众,都希望更独立、更批判地解读艺术。但这里的悖论是,也许围墙内外的人都愿意进行强烈的批评工作,然而结果却很可能是自说自话。
虽说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但如今的希腊与德国,更被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所笼罩——希腊是欧债危机的缩影,而德国领导下的救助计划让生活在德国和希腊的公众对彼此都颇有微词;让德国陷入矛盾的叙利亚难民接收问题,也始于欧洲的入口,希腊。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