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索,鲁忠周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河西泥塑代表传承人和艺术家,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如今他虽然有着高级民间雕塑师、鲁氏泥塑非遗传承人、市管拔尖人才、河西泥塑省级传承人等多项头衔,但他仍对自己没上过大学而感到遗憾。为此,他这几年先后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培训课程,开阔了自己的文化和审美视野。

鲁忠周是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农民,虽然一辈子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但他收获的却不是粮食,而是艺术的精髓。在鲁忠周的手里,一块块泥巴变成了一件件造型别致、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山川。他与泥巴打交道,赋泥巴以情性,化无形为有形。如今虽已年届六旬,但他仍乐此不疲,在泥巴的世界里追寻一方纯净的艺术乐土。
大会开幕,盛况空前,鲁忠周的雕塑组展《那达慕》成了亮点之一,参观者络绎不绝。临泽农民雕塑家鲁忠周震动了阿拉善草原,人们为他的雕塑灵动传神拍手叫绝。雕塑组展《那达慕》为当年那达慕大会增添了一份亮色。
1997年,临泽当地一所学校请鲁忠周免费做了一个3米多高的单人举火炬水泥雕塑,而放心让他大展身手的那位学校校长即是鲁忠周的小学同学,这是鲁忠周的第一件作品。紧接着,鲁忠周又为另一所当地中学做了一个名为《理想情操报国》的水泥雕塑,3个人,3米多高。慢慢地,消息传开了:双泉有个搞雕塑的农民,活干得不错,价钱还很低,随着消息的传扬,鲁忠周雕塑梦的圆梦之旅开步启航!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高台、临泽及新疆等地都陆续出现了鲁忠周的雕塑作品。
在今年一次调研中,张掖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得知鲁忠周作为市管拔尖人才,却面临着创作的泥塑作品无处摆放的问题,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为鲁忠周解决了这处面积达23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作为其创作及展览的工作场所,并且免除了房租。鲁忠周于今年8月份开始陆续从临泽搬家,将自己的绝大多数作品搬来,并且起名“中国河西泥塑馆”,一楼为陈列布展区,二楼为创作室。如今,鲁忠周与妻子吃住都在馆内,布展工作仍在进一步进行中。
1985年,考虑父亲年迈,一个哥哥身患残疾,鲁忠周回到了临泽农村老家。按说回老家了,应该全身心务农,可他一有空就琢磨着捏泥巴。为此,没少受家人和邻居的埋汰,可鲁忠周一心做着他的雕塑梦。
不到3个月时间,鲁忠周做了400多个蒙古族人物,最高40厘米,最低18厘米,各个活灵活现,还做了不少牛、马、羊、骆驼等动物,栩栩如生。大会开幕前10天,两辆汽车才把所有的雕塑作品拉到阿右旗,布展用了两天。
农民的雕塑梦
动身前,鲁忠周还不忘在张掖城区购买了一点雕塑泥。“你能做好吗?”在阿右旗文化局局长办公室面对怀疑时,鲁忠周二话不说拿出雕塑泥现场就捏了起来,一个多小时时间内,现场做了两个蒙古族男女,女子献哈达,高18厘米,男子拉四胡,高12厘米。局长赞不绝口,立即带着鲁忠周一同面见旗委领导。一个多小时的询问交流,终于敲定,当年9月那达慕大会前做完所有泥塑。
然而,鲁忠周真正名声大噪却是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2010年6月,阿右旗准备举办一个那达慕大会,当地政府希望搞一组那达慕活动内容的雕塑,请了几个搞雕塑的拿了几稿图纸,大家都不满意。有朋友就推荐鲁忠周前往一试。“成不成,去了你先把差旅费要上。”考虑到鲁忠周家境情况,临行前朋友还善意地提醒。
耕耘纯净的艺术乐土
鲁忠周因泥塑而名声大振,家境也因泥塑而改变。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鲁忠周接活多了,挣的钱自然就多了,后来他不但成立了十几个人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总,还在临泽县城购买了住房,农村老家院落变成了他的泥塑作坊。
2015年,看着自己做的一尊3.8米高的孔子雕像比例稍有不合适,他砸了推倒重塑。不满意的作品,他亲手砸毁的达80余件。
鲁忠周的泥塑作品。
作为一名农民,土里刨食是本分。鲁忠周却痴迷泥塑,在村民眼里他就是“不务正业”。随着娶妻生子,三个子女及年迈的父母等一大家子都要指望着鲁忠周养活。兴趣爱好填不了肚子。
?鲁忠周的泥塑作品。
“你再睡会吧,还早呢!”妻子说。鲁忠周歉意地笑了笑,径直走向工作台,拿起工具仔细雕琢起自己的作品来。他每天半夜起床的这个“坏毛病”导致妻子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但鲁忠周却未能因此而改变,甚至“愈演愈烈”。
“泥塑制作方法特殊,首先在黏土里掺入棉花、纸纤维,捣匀后再拌入泥巴中,增加它的坚韧性。”徜徉在鲁忠周的泥塑馆内,农民劳作、红军西路军、历史人物等各种造型的作品琳琅满目。鲁忠周称,本土文化是自己创作的根,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故事,且都有唯一性,他现在主要以红军西路军及农耕文化为题材创作。雕塑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息息相关,这样雕出的作品才能惟妙惟肖。鲁忠周在创作之余,也不断博览群书,为了力求作品真实、传神,他也曾自掏腰包沿着红西路军战斗过的足迹探寻考察。
创作泥塑的鲁忠周。
鲁忠周是农民艺术家,他用农民特有的朴实与坚韧追寻着泥塑艺术的纯净乐土。文/图 记者 曹勇
“没有展示,就不能很好地传承。”鲁忠周2015年利用20多天自费游走河西走廊及新疆,均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泥塑馆,所以他就萌生愿望:建一座河西走廊规模最大的泥塑馆。如今,他的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中国河西泥塑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在布展中。陕西师范大学河西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实践调研基地、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实践调研基地、河西学院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均在此挂牌。
12月4日凌晨4时许,鲁忠周早早就醒来了,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及熟睡的妻子,他蹑手蹑脚翻身下床,虽然自认为动作极其轻微,可仍没有逃脱妻子的耳朵。
艺无止境,鲁忠周却在辉煌的时刻选择了自我“沉淀”,至今三四年再没有接过泥塑的活。
后来,灌区指挥部领导看鲁忠周爱好艺术,便给了鲁忠周一间平房,让他专司管物资,其实就是有意给他留空闲时间搞泥塑。“那时候大家都住低矮潮湿且阴暗的地窝子,领导却让我住一间平房,那是相当的照顾啊!”
“以前临泽的房子太小,作品太多,客厅、卧室、厨房到处都是泥塑,实在放不下了。”显然,鲁忠周对现在这处位于张掖滨河新区九孔桥附近,名为“中国河西泥塑馆”的场所较为满意,这是张掖市及临泽县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一举扬名阿拉善右旗草原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