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倾心于雕塑教学、培养新人、大展才华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萧传玖成了罪人,被打成“牛鬼蛇神反革命特务”,关进牛棚,惨遭迫害,受尽折磨屈辱。1968年 5月11日夜,萧传玖在隔离审查中被关在一间小房子里,遭到“造反派”毒打,颅内出血,不久含冤去世,时年54岁。
▲萧传玖在塑造《八一南昌起义浮雕》时的工作照。刘开渠年长萧传玖10岁,在共事中成为荣辱与共的朋友。刘开渠先生曾说过:“萧传玖是替我死的。如果纪念碑完成之后我回浙江,那‘文革’中死去的就很可能是我。”笔者曾给刘开渠先生担任助手长达9年,其间,我亲眼见到刘家对萧传玖子女的关怀超乎寻常。正是这样的背景,使我关注萧传玖和他的作品。
作为萧传玖创作道路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地雷战》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大突破。凭借着扎实的写实技巧,萧传玖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深入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民兵英武的体态、机警的神态、坚毅的性格乃至紧张的背景环境都被一一表现出来。作品手法奔放,取舍大胆,动态夸张恰当,作者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到塑像的每一个凹凸起伏中,使人物形象鲜明,非常富有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此为标志,他迎来了自己雕塑艺术创作上的鼎盛时期。刘开渠曾对萧传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富于整体感,结构严谨,如同一座设计很好的建筑一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完整:犹如一座石山,稳立在大地之上。萧传玖创作的雕塑像‘山’,不管是全身立像,还是胸像或头像,都是情感浑厚、思想深刻、形式感很强、塑造手法灵活而又朴素。这就形成了他耐人寻味、越看越觉得丰富的艺术风格。”
萧传玖先生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名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八位主创者之一。由他主持创作完成的《南昌起义》与另外几位雕塑家分别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浮雕一起,已经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开篇大作和艺术经典。
文丨裴建国
《地雷战》的抢救性修复与收藏
▲与从昆明返杭后第一届国立艺专雕塑系全体学生在一起。我们尽自己微薄之力修复《地雷战》,正是希望为国家的美术宝库增加新的藏品,并以此告慰萧传玖先生在天之灵。现在,在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中已经有了萧传玖先生的两件作品:除《地雷战》外,还有于上世纪80年代收藏的以萧先生夫人为原型塑造的《妇女头像》,创作时间为1961年。
萧传玖1914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其父萧曙生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其母陈湘雯是一位知书达理、严己宽人的家庭主妇。1917年萧传玖三岁时,父亲病故,家境陷入窘困。母亲靠自己的刺绣手艺维持家庭生计,并支撑萧传玖读书。1929年萧传玖初中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选学雕塑。在校期间,他曾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所作木刻作品《交涉》为鲁迅收藏。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随著名雕塑家渡边义之学习雕塑,并从著名肖像画家藤岛武二学习肖像画,这使他在雕塑和素描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自雕像》《女人体》等雕塑作品受到校方奖励。1937年回国,在家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在湖南衡阳制作大型浮雕《前方抗战,后方生产》并举办个人雕塑展。1946年回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萧传玖的才华引起社会的注意。解放战争后期,有人劝他去台湾,而好友赵无极更是为他买好去法国的飞机票。但萧传玖说:“巴黎我何尝不向往,但我更向往看到一个新的光明的中国。你们走吧!我还是留下来。”1949年5月,杭州、上海相继解放。9月,刘开渠奉命从上海来到杭州,接管杭州艺专,担任艺专校长兼雕塑系主任。这时雕塑系的教师有留法归来的周轻鼎、程曼叔、柳亚藩和留日背景的萧传玖等。1950年,杭州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担任院长的刘开渠聘请萧传玖担任雕塑系的系主任。此后萧传玖担任系主任长达18年,直到“文革”当中被迫害致死。他因此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史上担任系主任时间最长的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