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塑像》,1935年, 参加日本“二科美展”获奖。
和刘开渠先生一样,萧传玖是为了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而从杭州借调到北京的。从1953年到1956年的几年间,他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西面南边的《南昌起义》浮雕的泥塑稿。其间,还曾应邀前往朝鲜设计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碑。停战不久的朝鲜,三千里江山几乎是一派焦土。他几乎跑遍了朝鲜,深入志愿军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部队,搜集创作素材,画了大量的战地素描和写生人像。回国后,在完成雕塑设计方案等待上级审稿时,他又和傅天仇、苏晖一起创作了在当时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广岛被炸十年祭》,而他的代表作,是位于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前的《鲁迅先生坐像》。《鲁迅先生坐像》小稿在他北京家中一间光线昏暗的斗室里完成。该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获得成功后,被放大并铸成铜像安放在虹口公园的鲁迅墓前,成为反映新中国雕塑60年成就的佳作之一。一系列名作的诞生显示着萧传玖的创作高峰期已经到来。
《地雷战》的修复,邀请从军博退休的雕塑家李泉田先生担纲。李先生曾经是程允贤先生的工作助手,程先生的许多雕塑作品的铸铜都是他负责监制的。李泉田的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无论在雕塑创作还是修复方面,他都堪称高手。在李泉田的努力下,仅仅过了几个工作日,原本破烂不堪的作品就焕然一新,陈列在展厅里,在射灯的映照下,倍显神采,但受材料限制,石膏像毕竟难以长期保存。因此,要想永久保存这件作品,必须进行青铜铸造。于是,我们选择山西宇达集团承担青铜铸造工作。在厂家的蜡模制作出来后,笔者特意赶到那里将蜡模和石膏原作进行严格的比对,并做出必要的调整,确保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不会因翻制而损失。
《地雷战》(1957年作)是萧传玖创作鼎盛期的作品。“文革”中,该作品未遭到彻底破坏。后由程允贤找出修复,铸成铜像,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日战争馆”内。程先生于2005年不幸逝世后,原石膏像就堆在铜厂无人问津了。2008年铜厂清理环境,笔者得到信息,立即把这件他们准备当作垃圾处理掉的《地雷战》石膏像运回中国美术馆。石膏像尽管破烂不堪,却不失大作风骨。中国美术馆领导采纳笔者的建议,将这件作品列入中国美术馆藏品序列。2010年,中国美术馆受文化部委托策划了“胜利属于人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美术作品展”,萧传玖的这件大作得以修复并展出。
▲1961年,主持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坐像铸铜工作现场时留影。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