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丹这里,古物收藏成为一种为了创造的收藏,而不再是为了满足某种想要拥有罕见的东西的恋物癖一般的欲望。收藏不仅是罗丹艺术创作的主要灵感源泉,也恰如那些小陶瓶与人体所见证的,成为了创造与艺术创新的物质材料。
伴随着这件作品而至的美学革命,标志着罗丹的技艺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及其追随者(如波丘尼Boccioni和贾科梅蒂 Giacometti等)的时代已经到来。它也体现了罗丹历经多年的雕塑创作而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背后则浓缩着
雕塑家的青年时代、学艺时期与他在
雕塑家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工作室担任助手时期的全部经验。
罗丹创作的《手骨搭在腹部的女性上半身》(左)及给了他灵感的残破女性人体石雕收藏品(右)。 罗丹对于陶瓶、瓮与墓碑也抱有收藏热情,似乎这些东西中能发酵出一些灵感,最终能被他用于其雕塑创作中。他的收藏品中有一件公元2世纪斯多葛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的墓葬祭坛的石膏复制品,这件收藏品即孕育了罗丹的《惠斯勒缪斯女神》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罗丹也尝试用石膏复制他收藏的一些古物,制作出来的作品一般都不保留原作的颜色与图案。比如他复制了藏品中一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装饰有鸟的几何风格杯,并把复制的作品用于其作品《大腿被砍伤的伽拉忒亚在杯中》。
1907年,罗丹开始着手创作一件尺寸惊人的青铜雕塑作品《行走的人》。这件作品其实早就有一个小得多的版本了。罗丹于1880年创作《施洗约翰》的时候,做了很多人体部件的碎片,他在1890年代末利用那些没用掉的碎片创作了一件较早的、小尺寸的《行走的人》,而且还赶上了参加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把它送进阿尔马展馆与他的约150件雕塑作品一起展出。这件最初版本的《行走的人》是石膏的,其坚实的胸部被丢弃在罗丹的工作室的一角好多年,罗丹发现这一创作《施洗约翰》期间做的带有研究性质的石膏人体雕塑部件之后又找到了当时制作的两条腿,他就这样把躯干和腿接在了一起,甚至毫不避讳作品上的拼接的痕迹。这件作品于世博会展出时,被置于两米多高的石柱顶端,尽管它既没有头也没有手臂,显得十分怪异,但在众多雕塑作品的环绕下,没有招来多少特别的关注。然而,当罗丹于1905年至1906年间决定让他的助手亨利·勒博塞(Henri Leboss )把这件不完整的人体石膏像翻制成大尺寸的青铜像时,他最终赋予了它充沛的表现力,就好像一座崭新的丰碑一样。

有时候,罗丹的收藏品能直接成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有一件作品是一具手骨环抱一尊女性上半身躯干最后搭在腹部,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即直接来自其收藏的一尊残破女性躯干石雕。

摄影师Fran ois Vizzavona拍摄的罗丹在默东的工作室中的古代艺术品收藏。
罗丹利用古董小陶瓶创作的《瓮中裸女》(左)和件《绝望的少年与乌戈利诺之子》(右)
在其中的《瓮中裸女》里,陶瓶似乎成了人体的容器,女性人体则看似从中拔根而出。在另一件《绝望的少年与乌戈利诺之子》里,人体似乎又成了陶瓶的一个部件,看似为陶瓶增添了两个把手。此时,罗丹的古物收藏品真正成为了其作品的一部分了,与产自艺术家灵巧手指的人体造型形成了有机的组合。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