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的作品内容围绕着不同的创作主题而展开,虽然参展的青年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都以不尽相同的地缘角度、观察方式、语言方法,诠释了相似的感受力,通过眼手合一的艺术表达着他们对于时代的关注与颂扬。青年一代的雕塑家多以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本身建构多重的阐释维度,拓展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新时代的青年雕塑家们对各种材料在“物”的视野中重新定位“人”的价值,在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中抒写着新的审美意象。这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结合当代思维的艺术创作方式,不但强调了某种特定的形式感,而且为传统增强了新的语汇。他们越来越强调本土化的社会经验和对传统文脉的追溯,并试图将当代雕塑嵌入多元的当代文化逻辑中去,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独立意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不再是大而空,不再流连于所谓“主义”“流派”,或所谓的“国际语言”“世界流派”,而是善于从生活中寻求真切可感的题材。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性雕塑创作也更多地与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相互融合。青年雕塑家从精英主义的意识中出走,强调与大众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并借助大众文化资源展现更具温度的艺术现实。他们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贴切、明确的融于生命个性的形式与方式来传达观念,表现情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该作品选取坐像进行雕塑构图,展现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黄宗羲沉浸于思考中的状态。通过道具与人物的组合关系构成了有力、丰富而饱满的空间系统。在具体塑造与表达中,采用较为深入细腻的刻画方式,不但烘托出黄宗羲的学者风范和气度,而且呈现了这位有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称誉的伟大思想家勤勉的形象。
为增进中国美术馆对于优秀雕塑作品的馆藏,补充重要主题性雕塑题材的创作,增强青年雕塑艺术家的自信心与创作热忱,推动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发展,扩大主题性雕塑在艺术创作中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铸就时代新篇章,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了“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以雕塑创作为媒介回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王树山雕塑《长征日记》高50厘米宽75厘米年代2016年
作者在创作《冼星海》雕塑时采用了“人”的构图形式,“人”的撇捺两笔呈支架状态,结构十分稳定,以这种结构象征顶天立地的革命意志。雕塑的整体处理手法借鉴了滔滔黄河水的雄壮形态,将衣纹处理得极具翻腾滚动之势,以此表现冼星海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艺术塑造,让冼星海的形象和精神永远屹立人间。
陈健-老猎手-2017-120x115x85cm-树脂
该作品以空间压缩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薄片化造型。这种将圆雕加以浮雕化的处理方式是对于雕塑语言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对作者艺术风格的一种新探索。在构图方面,马与人不合常规的比例也正是为了凸显作品的艺术表现性。孩子与马是经常出现在作者作品中的形象,对于这两种形象的塑造,作者一直坚持不追求刻意地细致表现,而是凸显形象的稚拙趣味。抛开理性塑造的桎梏,追求真正的表现自由,此乃艺术妙趣所在。
部分参展作品
作者一直对西藏充满好奇与向往,想看看那里的雪山、青草,更想看看高原上人们红红的脸庞和灿烂的微笑。正是怀揣着好奇和向往,作者两度来到高原。在一次采风过程中偶然看到一个穿着藏族服饰的小女孩背靠帐篷,面带微笑地望着前方,微风轻拂着她的脸颊和长发。这时,其身后的帐篷被拉开一道狭长的缝隙,探出一个头裹围巾、略带沧桑的藏族女子的脸。这个场景让作者感到一种朴实、纯真的美,随即转变成图像、形式、构成,印在作者心中。《高原春天》的雕塑初稿形成了。
序言
本次展览共展出28位青年雕塑艺术家的共135件作品。每位青年雕塑家为此次展览提供了3-5件代表自己艺术水准的作品,在题材上主要为主题性创作。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三层13-17号展厅,将展出至4月13日(逢周一闭馆),欢迎大家前往观展。
朴实、自然、和畅是这件雕塑的主题词,雕塑创作过程中诞生的形象、形体、空间等艺术本体语言均围绕这些主题词而进行。该作品是圆雕和浮雕的有机融合,较为充分地发挥了雕塑的写意性特色。雕塑的空间在体积和线条之间自然过渡,压缩的形体、模糊的形象,在洪荒的世界中刻画出一丝温情,实现了诗意般的传达。高原春天是对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描绘,更是对高原人民内心世界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