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刻画的是三人拉犁耕种的劳动场景,以新疆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为题材。作者根据经典历史档案图片《军垦第一犁》塑造了一群年轻人在缺少畜力,人拉犁耕种,喝涝坝水、吃盐水饭、住地窝子、无衣可换等艰难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早出工,晚收工,月亮底下比英雄”的奋发向上的开拓拼搏精神。他们艰苦征程为新疆现代化农业、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中国屯垦史上的奇迹。
就从雕塑造型语言而言,《寻道——大漠》延续了作者一贯遵循的创作方式,那是一种由简约思想所承载、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之路。古人云大象无形,就是用最为单纯的造型去表达最为深刻的心灵境界。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一直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已被历史赋予深刻的内涵。在雕塑创作中,作者将玄奘全身像做符号化处理,通过与整体的组合,产生空灵与寂寥的视觉感受,以此象征人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苦难与艰辛。让人类永恒的追求,通过雕塑艺术,把其中的正能量传递出去。
作品塑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像,这组以当年“进京赶考”为历史背景的雕塑形象参考了五位领导人最具代表性的面貌、衣着和体态,力求表达出他们的革命气质。人物均为站姿,犹如五座坚不可摧的山峰,象征着屹立不倒的五岳,诠释了他们气宇轩昂的精神状态。那是历经战火洗礼后的从容淡定,那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成竹在胸,那是即将“走向全面胜利”的决绝果敢!在瞻仰、怀念五大书记的同时,勿忘历史,展望未来,激励今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
冯国豪-领域巡航之小海军-2012-铜-108x45x87cm
作者《寻道》系列作品的创作路径与其人生信念是一致的,即用具体的雕塑作品去表现内心的思想状态。这件雕塑的解读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探索入手,其二是从雕塑所关注的文化视角与人文内涵入手。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有了《寻道》系列作品的完成。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被称为“母亲河”,《黄河大合唱》具有革命化、民族化、形象化的显著特征。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非常艰苦,在此背景下,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振聋发聩,激励了抗战斗士与日寇决战到底的信心。因此,再现冼星海等伟大音乐家的形象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雕塑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李鹤-五岳(从左至右:刘少奇、朱德、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2014-180x30x75cm-青铜
展览开幕之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副馆长安远远、张晴召集媒体及参展青年雕塑家于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新闻会,会上吴为山馆长向媒体介绍了此次参展作者的遴选及参展作品的特点,此次参展的作者都是各院校及雕塑专业单位选出并且作品在各种大展中反响突出和获奖的优秀青年雕塑家,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还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结合各自所处的地域性特征、学术单位追求及个人探索,创作出了风格各异且个人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此次参展的作品也都是他们长期以来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再现了其各时期的探索过程;另有一些是主题性创作小稿,可以向观众更好地展示其作品创作过程。此次展览,将青年雕塑家过去和现在的创作成果集中展示,既是对其创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其创作形态和面貌的缩影。
现场图片
追溯那段不凡的革命征程,谁可曾想到西柏坡这个小村庄与众多决定新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事件联系在一起,上演了一幕幕震惊世界的战争故事。穿过历史的云烟,我们感受到胜利的光芒;沿着五大书记的铿锵足迹,我们寻觅到胜利的征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现场图片
雕塑是凝固的诗、凝固的音乐,由此可见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伟大的音乐家不但构筑了人类的听觉家园,净化和丰富了人类的听觉世界,而且使人们的精神力量得到增强,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家冼星海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现场图片
现场图片
中华艺文基金会秘书长刘茜致辞
这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从远古走来,是大地之子。他们天性率真,向往自由,是这个世界新的希望。大家拥靠在一起,骑坐在神奇的大马上。这匹梦想之马载着他们行走在精神的旷野中,回应着来自远方的呼唤,奔向那遥远的未来和具有诗意的远方。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新闻会结束后,10:30,展览准时开幕。
该作品运用单纯朴素的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他年纪虽小,但毅然离开家乡,为国而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伤了。该雕塑作品名曰“家乡的河”,刻画的是正在休息的这位小战士,他头顶夏日,扶枪而坐,憧憬着战争胜利后再次看见家乡河流的情形。作品以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背景,然而并未表现宏大的叙事场面,在形象上仅仅定位于一位小战士,通过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艺术创作形式,让观众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而感同身受。这对当代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