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从娃娃抓起
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村民小组,被改造为远近闻名的“洛阳三彩陶艺村”,这是游人从陶艺村一块向日葵地边走过(资料照片)。沿村的山谷边,9999只用于汲水、储物的大陶缸,经巧妙排列组合,勾勒出少女身姿,匠心独具的大型陶艺装置以及俯拾皆是的“缸文化”,正使河南省洛宁县罗岭乡一个缺水少电、行路艰难的贫困山村华美转身,成为“乡村艺术公园”。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 摄
“贫困山区贫在教育、贫在美育上,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人才,扶贫先扶智,要从娃娃抓起。”郭爱和说,“我们将建设更多的美育画室,邀请艺术家给孩子们启蒙民族美学,在他们心灵深处种下一粒文化自信的种子。”
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村民小组,被改造为远近闻名的“洛阳三彩陶艺村”,这是村内一处陶缸装置艺术作品(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 摄
“从乡里扯过来的电路只有70伏,晃动的灯泡光亮微弱,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我来的时候特别干旱,农民种的庄稼全部死掉。”郭爱和回忆着。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山村的艺术脱贫之路,是由洛阳三彩艺术家郭爱和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万只陶缸开启的,前河村也有了“艺名”--洛阳三彩陶艺村。
但花树凹山坳沉睡已久的自然之美让郭爱和眼前一亮: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自然地貌及地面植被丰富多变,四季常青的柏树映衬着次第开放的花草树木。
窑洞居艺术酒店正在改造建设,中国三彩艺术博物馆、陶瓷大师创作营、古窑博物馆、豫西民居艺术馆也正在设计当中。
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村民小组,被改造为远近闻名的“洛阳三彩陶艺村”,这是村内山坡远眺(资料照片)。沿村的山谷边,9999只用于汲水、储物的大陶缸,经巧妙排列组合,勾勒出少女身姿,匠心独具的大型陶艺装置以及俯拾皆是的“缸文化”,正使河南省洛宁县罗岭乡一个缺水少电、行路艰难的贫困山村华美转身,成为“乡村艺术公园”。新华社记者 顾立林 摄
经双方协商,当地政府投资700多万元,通电修路、建水坝,搬迁安置农户,为陶艺村建设提供条件。
郭爱和不禁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如果“陶艺村”项目能在此落地,就可以通过艺术扶贫的模式,带动贫困山区脱贫。
在这里,缸是花盆、是护杆,是沿路的垃圾桶,也是指路牌、警示牌。缸,还是“陶宝创意店”里的展台,会议室里的几案。山谷间绵延的步道,也是由大陶缸摆放、切割、填充而铺成,名曰缸圈路。
陶艺村自开建以来,吸引了国内外艺术家的目光,他们多次前来采风,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了洛宁县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促进艺术扶贫,陶艺村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当日”艺术展,近200名艺术家为贫困山区捐赠作品223幅,募集爱心捐款35万元,捐赠给罗岭乡中心小学和前河小学建设“美育画室”。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