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山文化黑陶制作工艺失传之谜,目前国内专家众说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一种工艺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必然衰亡。由于黑陶制作工艺难度很大,且又是和平盛世的一种奢侈品,一经战乱或天灾,或失去市场,或艺人失传,再研究难度很大,这很可能是黑陶失传4000多年的重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黑陶所用的陶土要求很高,一般黏土极易干裂,不易成功,这也是失传的原因之一。
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章丘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两地都是黑陶的发源地。而这款蛋壳黑陶正是出土于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属于黑陶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原料稀有难于制作
本期主题 蛋壳黑陶杯
蛋壳陶对于现代人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复制蛋壳陶自然不具有必然的现实意义。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非常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而且,出土的绝大部分器物是破损残缺的所谓“残器”。因此,研究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都大打折扣。目前,国内博物馆的馆藏蛋壳陶也缺乏精品,而且很少有完整器物陈展。许多残器由于修补不得法,无法还原其本来面貌,以至于无法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能够得到任何一件蛋壳陶精品,都是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现代人制作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4500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古人
熏烟渗碳载入史册
栏目主持 齐书勤
文物原属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黑陶器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的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它以其古朴典雅的特色和新颖别致的造型成为民族瑰宝,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少光亮。到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提高。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做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经研究表明,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渗碳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熏烟渗碳”,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使其呈黑色。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几乎没有渗水率。陶泥做好后,再经木炭烧制、出窑雕刻共十几道工序,最终才能烧制成一件黑陶。尤其是蛋壳陶杯,杯壁厚度均匀,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即使是现代化工艺发达的今天,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的。黑陶的“熏烟渗碳法”被载入世界工艺美术史,到了现代,黑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收藏品、高档艺术品。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陶杯口径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壳,由杯身和器柄底座两部分组成。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圆柱形杯身套入粗壮的器柄底座内,杯身和底座粘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整个陶杯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纹饰朴实无华。
黑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中原地区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山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砑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也称“火的艺术”。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