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敦煌,他们已经是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深入临摹254窟。临摹是壁画研究与保护最基础的工作。近代有很多大艺术家都是从临摹敦煌壁画中汲取营养,最著名的如张大千、常书鸿和董希文,他们都临摹过254窟的这铺《舍身饲虎》。为了保护文物,临摹不能采用蒙拓、双钩的方式,只能对着壁画来自己画。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壁画本身已经非常脆弱,许多地方也已经变色脱落,为辨认增加了很多难度。但反过来说也带来了不少好处,让人不得不看得细些、再细些,从而对线条关系和造型理解得更为透彻。日复一日,他们静静地做在洞窟中对着壁画反复揣摩,洞里阴寒,就绑上绑腿,日子久了,会觉得洞里的空气也成了另一个人。正是临摹过程中发现的无数生动细节,进一步激活了两位年轻艺术家与古代美学传统的关联。工作之余,他们更多地阅读文献原典,搜寻图像资料,探究营建洞窟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些领域虽然远超出了绘画专业的范畴,但他们乐此不疲,逐步加深着对这座洞窟的理解。通过史书,他们了解到敦煌并非如“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所言,一直是繁荣开放的交通中心,而是在公元5世纪经历了朝代不断更迭、外族反复入侵、天灾接踵而至的重创,北魏延兴四年(474年),面临柔然入侵的北魏朝廷几乎把敦煌完全舍弃,是经过了给事中韩秀的力劝以及敦煌地方军民的顽强抵抗才幸存下来。这段时期正好与254窟的创作年代相吻合,也使壁画中所强调镇定勇敢、舍身奉献精神有了更具体的现实指向。
陈海涛讲解敦煌壁画如数家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中华、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几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历代虔诚的僧侣、供养人与匠师团队为它倾尽心血。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共同作用,形成了这座集壁画、彩塑、石窟建筑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
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由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所共同造就,完整保存有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旅游参观。2018新年伊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新书《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书中结合大量高清壁画图片、线描图以及示意图,以新的视角、新的媒介,对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特窟进行了现代阐释。通过对这座有代表性洞窟的充分细读,读者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识介绍,更具体地了解如何观看和欣赏敦煌石窟,领略其所深具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