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内摆满书架,存放着各国出版的马恩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工人运动期刊等等。在一个摆放着最新期刊的角落,记者看到了《工人周刊》《社会主义旗帜》《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工党简讯》等众多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刊物。阅览室同时设有书桌和可以上网的电脑,供前来查阅资料的研究者使用。
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位于伦敦市中心东北部的克勒肯威尔-格林街上,是一栋非常精致的两层建筑。图书馆外观简洁朴素,没有任何写着名称字样的标牌,只在门口上方标注了街道名称和门牌号。所以,也有人把这座漂亮的建筑称为“隐藏的珍宝”。若不是事先查询了图书馆的准确地址,记者要找到这里恐怕还要颇费周折。
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入口的马克思画像。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成熟的地方。从1849年抵达英国到1883年与世长辞,马克思在伦敦共生活了34年。他在这里写下了伟大的《资本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迪丝告诉记者,在成立之初时,这座图书馆就被命名为“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暨工人学校”,名称一直保留至今,这也决定了它的“纪念和教育”的双重使命。图书馆在成立时,为自己确定了“推广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工人阶级运动有关的教育、认知和学习”的定位。在成立之初,图书馆内的工人学校就为工人运动提供夜校课程,而上课地点就是图书馆一层的这间会议室,课程后来逐渐分为科学、历史和政治经济学三个专业。现在,这座会议室内仍然有夜校课程,而且也会用来组织不定期的讲座。
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外观。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