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比如文物出现裂缝的原因,有些是因为生物作用引起的,有些是因为水,有些是因为污染,有些是因为本身带有可溶盐造成。如果是生物学原因就要用生物学方法,如果是结构性的问题,就要采用工程学的办法。此外,还可能要用到一些保护材料和具体的工艺来保护。
南都: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要扩大莫高窟监测研究的范围?
南都:预防性保护是文保工作未来面对的一个重点,怎么理解预防性保护?
对敦煌壁画的保护自敦煌研究院刚建立就开始了,从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老一辈莫高窟人到现任王旭东院长,已经走过了70多年。在这70多年中,莫高窟壁画的保护走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救性保护。改革开放时,我们开始注重运用一些科学技术,去研究壁画的工艺、材料,去找寻病害发生的原因,逐渐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壁画的保护,也就从抢救阶段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阶段。
南都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了甘肃团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26年前,苏伯民来到敦煌研究院,开始和他的前辈一样在戈壁滩上扎根。他告诉南都记者,经过70余年努力,敦煌莫高窟壁画已经结束抢救性修复阶段,进入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阶段。目前莫高窟壁画的保存情况基本稳定,网络上一些莫高窟壁画可能“50-100年内消失”的担心是多余的。
南都:就壁画保护而言,现在有没有用到一些前沿技术?
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监测发现,如果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会引起洞窟湿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我们要把这个环境变化的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也要求限制莫高窟每日的游览人数。
南都:据说莫高窟有复制的计划?
苏伯民:敦煌壁画确实都非常精美,见证了从4世纪到14世纪丝绸之路一千年的历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背后有很多故事。在我们眼里,古代文物都是珍贵的,工作时间长了,你看壁画就自然而然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即使我们到别的地方去看壁画,如果壁画有一点问题,也会想要去做一些保护工作。
南都:网络上有一些担心,说敦煌壁画可能50-100年内会消失?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