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贾科梅蒂疏远了超现实主义,重新回到他20多岁时的创作方式,参照模特进行创作。贾科梅蒂在致“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一封信中解释了自己为何“重构头像”:“为此,我不得不从自然界中进行研究做出一两个样本,让我能够理解一个头部的构造,一个人像的构造,1935年我开始使用模特。这样的研究我想做两周就可以了吧……(但是)从1935年一直到1940年,我都参照模特创作。我之前完全没有设想过会这样。”贾科梅蒂偏向选择他亲近的人作为他的模特,包括他的弟弟、妻子、情人和朋友。
自幼学绘画,他反感“依样画葫芦”
1922年,贾科梅蒂被父亲送往巴黎求学。他在“大茅屋学院”跟着雕塑家安托万·布德尔学习雕塑。在美院时,贾科梅蒂就对“依样画葫芦”的方式十分反感。他在日后表示:“复制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对我后来已不再是个难题,关键是要能创造有生命力的形象,制作曾感动过我,或我真正需要的东西”。
此外包括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西蒙·波伏娃,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等人都是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萨特曾写过《贾科梅蒂的绘画》《追求绝对》等文章,将贾科梅蒂的作品带入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范畴。“贾科梅蒂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为自身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局部真空,然而那些雕塑作品的细长的缺憾,正如我们的名字和我们的影子一样,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也就是所谓的‘虚无’(void),是世界万物之间的普遍距离”,萨特在《贾科梅蒂的绘画》中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不过后来,萨特因一篇文章中引用贾科梅蒂的话有出入,而导致两人关系闹僵。
尽管作品身价斐然,但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前蓬皮杜艺术中心副馆长凯瑟琳·格雷尼尔却称,这位如今备受追捧的艺术家直到逝世前也没有能力买下自己位于巴黎蒙帕纳斯街区伊波利特-曼德龙街46号的仅23平方米的小房间,那是他的住处与工作室。他一生中有40年时间在这里度过,其绝大多数作品也在此完成。
100瑞士法郎上有他的头像和作品。
人物雕塑从来就不是成团成块的实体,应该是一种透明的结构。
《行走的人I》 1960年,铜 180.5×23.9×97cm
从上世纪30年代初直到60年代去世,贾科梅蒂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主动成为当时最伟大摄影师的模特,包括布列松、曼·雷、欧文·佩恩等同时代摄影大师的镜头中,都留下了他的影像。
他就是瑞士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自幼学习绘画的贾科梅蒂,在14岁那年创作了第一幅油画作品《静物与苹果》,而后他又在父亲的工作室里以弟弟迭戈为原型,尝试创作了第一个雕塑半身像作品。迭戈是贾科梅蒂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模特。曾有七年时间,他坚持每天花六七个小时画弟弟。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