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成立文联组织,并且提供办公场所、全疆为数不多的县市之一。目前,我们文联下属12个协会,富有和静特色的协会主要有蒙古族长调协会、东归艺术协会、民乐协会、雕刻协会等。”和静县文联主席郭继峰说。
周梦萍是新疆和静县退休干部,一直热心于老年文化活动,只要老年文化活动中有了诉求,她就积极向文化宣传部门反映,寻求解决。
丰富多彩是和静文化的真实写照。和静县创办的文学期刊《天鹅湖》第五期近日已经出版,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洪永祥、郭群杰、郑梅玲等创作了一大批赞美家乡、赞美祖国的文学作品,深受全县人民欢迎。
“我们通过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给予政策上的全力支持等多种手段,就是为了激发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热情、激发创作热情,为全县人民提供出最大量、最丰富的文化产品。中央提出到2020年各族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在物质比较丰富的当下,文化产品也要同步给予保障。和静县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让和静的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发展,让全县人民在物质达到小康的同时,文化上、精神上也同步达到小康。”巴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静县委书记、和静工业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赵文纪说。
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和静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以东归文化、丝路文化、军营文化、军垦文化和铁道兵文化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文化等多类型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线在和静融发展,形成了和静特有的多元文化,积淀了和静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和静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几年前,和静县提出了“巴音布鲁克给世界讲故事”的对外宣传口号,“故事”里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草原牧民的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文化、众多的传说、土尔扈特部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爱国史诗和以那达幕大会为主体的草原传统节庆。这些传说、史诗、民俗和节庆文化经过有序的挖掘、整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展示和演绎,极大的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和静文化的内涵。
在和静县北山脚下,作为北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验区一部分的文化产业小镇正在建设之中,小镇建成后,和静多元文化的融合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给文艺创作提供更加完善的平台和环境,和静的文化产品将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全县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激发了各族群众活动热情。哈尔莫敦镇乌兰尕扎尔村的东方红草根乐队、巴润哈尔莫敦镇开来村的石榴红了草根乐队、和静镇的鸿雁舞蹈队、小天鹅艺术团、乃门莫敦镇的阿达西书屋、协比乃尔布呼镇的马建林广播站、民间音乐创建的东归组合等,都是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体,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20日电(史玉江 刘学强)“这下子好了,我们开展活动就有了场地和保障,我要多组织退休老干部和社区的老年人,把和静的广场文化丰富起来。”周梦萍看到文化馆工作人员解决了各社区活动场地用电问题时如是说。
微信公众平台《和静的天空》是一个纯文艺类公众平台,吸纳了本土及县域外数十名文学、音乐、朗诵、摄影爱好者,创办4年来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成为了各族群众喜爱的平台。本土原创的《回家》《满江红?边塞抒怀》《大美和静》《谢谢你,我的和静》等17首歌曲,被全县各族群众广为传唱,是各类大型活动中必选曲目。以林岱为代表的油画家、根登加甫为代表的骨雕艺人、阿不都沙拉木为代表的根雕艺人,蒙古族刺绣技艺等在和静县影响深远,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和静县为了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试验区、东归生态公园的建成投用,及相关文化活动设施的不断完善,各乡镇、村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的配套完善,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首部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自2014年推出后,曾先后赴北京、天津、乌鲁木齐、石家庄等8个城市巡演,成为了和静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并在巴音布鲁克景区实现了常态化演出。冬季回到县城后,每个星期免费演出一场舞台剧,供各族群众观看。截止目前,累计演出300余场次,观众15万多人次。
和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龙说:“《东归·印象》实现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顺应了巴音布鲁克前期创建国家5A景区的需要,同时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相融合,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哈尔莫敦镇每年都要开展百日文化广场竞赛活动,各村、各社区轮流主办。以前没有场地,活动搞得也比较简单,现在这个全州最大的乡镇级文化广场建成后,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哈尔莫敦镇草根宣讲员张素花指着身后的广场自豪地说。
东归·印象实景剧。 青格乐摄
红石榴民间艺术团在自家门口演奏。 巴音达来摄
和静县融情操比赛。 青格乐摄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