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开始,谭英杰每天都会来罗马湖一趟,记录湖边发生的事,然后把这些记录雕刻在亚克力板上,悬挂于事件发生的地点。至今,已有了“7月的大雨”“落水狗”“夕阳的摄影”等断章一样的故事。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偶尔会有当地人凑过来和谭英杰聊天,但更多的人就算走过路过,也不会注意悬挂在树上的这些透明吊牌。
出生于1992年的艺术家谭英杰,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在他的工作室位于北京罗马湖边。这片位于北京顺义的水域,名字十分浪漫,但若稍打听一下来历,就可能让人失望——湖位于两个村庄之间,一个叫罗各庄,一个叫马头庄,各取首字,拼成了“罗马”湖。
艺术家杨欣嘉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顺义一个名叫北石槽的村庄,距离市中心有40多公里。当共享单车已经在北京城里“车满为患”的时候,在地图上同属北京行政区划的北石槽却见不到一辆车的踪影。
2016年年底,杨欣嘉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共享单车提出要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这个需求是城市人群的生活状态决定的,上班的人需要。如果中国的农村也有共享单车,会是怎样的景象?”
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每天也在面对包括网络、社区、居住、污染、拥堵、医疗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本次展览的青年策展人王麟所强调和注重的,是日常的、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
作品《最后46公里》由此诞生,杨欣嘉选择了北京市区的7个地点,在每个地点随机选择一辆共享单车骑回北石槽,供村民使用。“我记录下一路上骑行的过程,用身体的流动表现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这是物理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当车子出现在农村,马上就被农民骑走了。”不过,杨欣嘉对最后的结果不知如何评价: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再回到村子的公共区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9月9日,包括谭英杰《罗马湖计划》在内的8组艺术家的作品,被请到了北京798的一处艺术机构,构成了“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特别项目——“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展览将于9月至10月在北京、天津两地相继展出。
参展的8组艺术家分别聚焦共享经济、社区生态、城市交通等问题,进行了3个月的区域考察与行动实践。王麟说:“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平淡、甚至无聊的;因为太熟悉身边的环境而变得麻木,失去了想去改变的动力。但也许在看完他们的行动之后,观众会思考:艺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而我们,也可以改变身边的生活。”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