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走多远,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自己,那就是家乡。”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殷占堂满怀感触地说。
1962年,他考上张家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上大学时,肚子吃不饱,他每天想着通过画画赚点稿费,买些胡萝卜充饥。《张家口日报》《张北县报》刊登他的作品,稿费才0.5元,即便如此,他也是欣喜万分。
自8月5日“迎冬奥·归故里---殷占堂、刘耕涛水墨画展”在钱宗飞艺术馆开幕后,前来观摩画展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在两位画家的画作前驻足伫立,浏览和欣赏他们悉心创作的80余幅水墨画作。两位年逾古稀的画家在自己的画作前,不时与前来观瞻的市民交流绘画心得与体验。
俩画家同办画展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在那个年代,盛行年画,每逢过大年,地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画,他的双脚仿佛被黏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上的年画,痴迷于此的他竟然忘记了吃饭。
在此次画展上,刘耕涛展出了《马球图》《夏日情思》《壁上观》《相遇》等众多作品。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来过张家口,今天再来,感到这里的变化简直太大了,我由衷得高兴。”魂萦梦绕是家乡
在张北一中读书时,正赶上“大跃进”,他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组。“画一棵大白菜,上面站了好几个小孩。先进的画飞机,落后的画老牛拉犁,一个红糖饼算是对画一幅画的奖励。”殷占堂回忆。
阔别家乡55年后,殷占堂重回故里,并第一次在家乡举办个人画展。他出生在崇礼,生长在张北,现侨居日本。家乡承办冬奥会,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特意创作了《飞翔》等数幅冬奥题材的画作,在画展上展出。画展结束后,他还要到张北故地重游,看望亲人。
刘耕涛是河北省辛集市人,毕业于天津美院绘画系,他是张大千的第三代传人、周思聪的弟子,退休前为河北工艺美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创委会副主任。
画家刘耕涛与张家口也有缘。他的爱人是怀来县沙城镇人,他是“张家口的女婿”。
由于他能写能画,在部队政治处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画壁画、写标语、撰稿件、每天忙得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但他的内心很充实。他的作品经常发表在《人民公安报》《战友报》等刊物上,一些剪纸、写生等作品,还斩获全军美术三等奖。1969年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河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工作。
1976年,他又到河北电视台任驻保定记者,此后又任国际部编导,由他执导的《巍巍太行》《白洋淀》等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获奖。
记者魏民
俩画家同办画展。 右为殷占堂,中为刘耕涛。 曹东宇 摄上大学时,听到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后,年仅18岁的殷占堂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河北总队当兵。
“不管我走多远,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自己,那就是家乡。”8月5日至10日,两位年逾古稀的画家在钱宗飞艺术馆共同举办画展,用此方式回报家乡,助力冬奥。
不管殷占堂走到哪里,他都时刻牵挂着家乡,在河北电视台工作期间,他拍摄了宣化葡萄等电视片来推介家乡,为宣传张家口做了大量工作。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