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在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宣称,复制的技术可能性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当代艺术是通过对历史上的事件和文化的演绎来阐述当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表现手法上,其中便包括了对现成品的运用和文化作品的挪用……那么,对 Alessandro Michele 而言,又是怎样的情景?我们知道当下的 Michele 同样是一名备受争议的时装设计师,尤其围绕在“文化挪用”的领域中,譬如他就在2018年早春度假系列里沿用了 Dapper Dan 1980年代设计的作品,而后又公开与这位七十年代的设计师联手合作,看上去像是在当下的语境中对他曾“复制” GUCCI 产品的认可。

每当我们在探讨作品的原创性的内容时,是会理所当然地将“复制”放置于它的对立面,认为后者的存在是对前者真实原创的亵渎。眼下,我们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是否高估了原创的重要性?在这部以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为主角的、穿梭于现实和梦境之间的短片,它为我们重新梳理了复制与原创之间的关系。
Maurizio Cattelan 与 Pierpaolo Ferrari 相识于一次时装杂志大片的工作,那次是为W MAGAZINE 2009年11月拍摄的一组大片,模特是Linda Evangelista。继那次合作之后,两个人就琢磨着要做些好玩儿的。“既然第一次合作那么愉快,为什么不继续呢?”Cattelan说道,于是就有了《TOILET PAPER》杂志。
▲Cattelan 在策划这组片子时,透露道:“要让那些难以控制的公鸡听话,简直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 作品 La Nona Ora(第九个小时)呈现是一个被陨石击倒的教皇
▲ 左图为Gucci 2018 早春度假系列;右图为Dapper Dan 1980年代设计的作品
Maurizio Cattelan 曾经在某次采访中这样说道:“艺术是属于主观诠释的王国。一部作品所处的语境是其意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形成其表达的观点。”从Cattelan的角度而言,所谓的模仿和复制,并非只是简单的重现,而是将其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卸除了其原本的意图、表达,甚至作者的身份,在新的语境中去进行探讨。
▲ Alessandro Michele携手 Maurizio Cattelan 制作的短片
回到 Maurizio Cattelan 的角度。出生于意大利的他,并非是科班出身,25岁是他的人生转折点,在那之前他干过许多奇特的工作,比如捐精者、以及在太平间打工——这些经历看上去荒谬,却也正是因为这些非凡的日子让他在25岁的时候幡然顿悟,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艺术圈的,中年时享誉世界。不过,伴随着汹涌而来名誉的是从不间断的非议和争论,他几乎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一度让人觉得他从事的并非是艺术创作,更像是恶作剧。1996年,他制作的“另一件该死的现成艺术品”(Another Fucking Readymade)似乎就隐藏了这一意味,它的诞生充满了荒诞。组成该件作品的其中部分竟是Cattelan 从附近一间画廊另一位艺术家举办的展览中偷来的展出作品,然而他却将其作为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
源自当代艺术的矛盾性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是站在当下的立场上,以批判性的态度为主导,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是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跨界艺术。曾有说法认为当代艺术起始于1960年代。英国作家布莱顿泰勒曾提出“艺术新面貌的其中一方面是由更加大众化的文化中的骚乱印象所引起的”,但是对于其真实的开始时间仍然充满了争议,也从而让当代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有了矛盾性。
衍生内容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支短片以极度碎片化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它像是一个荒诞怪异的梦,从飞速的高铁车窗开始,镜头慢慢推移向上,最后定格于一个有着性感鹰钩鼻的灰色头发老人的脸上。镜头在稍稍停留片刻后,开始了不间断的切换。

◆




担当这部艺术短片的掌镜者是 Yuri Ancarani ,他曾凭借短片个展“挑战”(The Challenge)广受好评。他将镜头定格在漫长的沙漠之旅中,用镜头语言详细地描绘技术与人类学的缩影,以完全真实、坚定的角度强烈地感受着当下——他自然成为了联系幻梦与现实之间最主要的“同谋”。

▲ 《泉》杜尚 1917/1964

◆

直面现实的真实性
当复制与原创之间的界限模糊,于不同语境下两者身份的呼唤,这意味着创意过程的本质被解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高估了原创性?——这或许是我们当下需要思索的问题。
▲ 这张大片的灵感应该是源自Cattelan在2001年制作的艺术品“无题”

▲ W MAGAZINE 2009年11月拍摄花絮


▲ 独立杂志《Toiletpaper》中的大片
▲ 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与摄影师 Pierpaolo Ferrari

Maurizio Cattelan 与时尚
他的名字叫 Maurizio Cattelan,意大利艺术家。在这个由 Alessandro Michele 发起、摄影师 Yuri Ancarani 掌镜的幻梦里,这是我们开始跟着 Cattelan 以旅行的形式开始的一次探索生命之旅。他曾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上海四处游走,并寻找灵感。看得出,这两者并无矛盾,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旅行,亦或是只停留在自我内心的探索,它们都有着同一个终点,殊途同归。



那么,当我们把焦点再次回到最新提到的“复制与原创”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否拥有先例?的确如此。早在1917年的美国独立艺术协会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展览时,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曾将从商店购买的男性便池送到展览,还为这件作品取了一个名字“泉”(Fountain)。诚然,彼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次恶搞,或者用我们如今的说法——这更像是一次炒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杜尚他所使用的这件作品,其原型是现成品的。因而我们也可确认,现成品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是“复制”,因为它的物理形态并未改变,只是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新身份时,它就具有了艺术的原创性。更为有趣的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泉》也并非是最早的那件作品,而是1964年重置的复制品——是“复制的复制”,但这是因为最初的版本因为在展览时被愤怒的人群砸得粉碎。
▲ 另一件该死的现成艺术品 1996
2010年,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与摄影师好友 Pierpaolo Ferrari 共同创办了独立杂志《TOILET PAPER》。该本杂志中所拍摄的大片风格的画风也是偏向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用色很大胆,即便是有些性感的内容也能够拍得趣味横生。Cattelan 曾说道:“每张图都有场景、演职员,要选景、走位,才能从40到45张图里选出22张,也就是15到20张图作废。我们知道要做什么,那是极端丰富多彩同时又有黑暗面的东西。”
若是继续向前追溯,街头涂鸦艺术家 Trevor Andrew 亦是一名杰出的“复制者”,他在社交媒体上自称是“ Trouble”,因为对 GUCCI 元素的迷恋,便着手以LOGO的形象为蓝本进行恶搞和二次创作,他将G标志和品牌的标示性花纹在不同的介质上进行绘制。尽管他曾自嘲 GUCCI 是断不可能与自己合作的,然而事实总是出人意料,2016年 GUCCI 的执掌者 Michele 携手Andrew,将其所创造的恶搞形象 GucciGhost 作为合作系列推出——这些从复制者的身份发展至创造身份的案例,何尝不是个能够让我们重新去思索“复制与原创”课题的角度和方式?
难道,我们所看到的仅仅如此吗?事实上,这支由众人堆砌而成的梦仍旧只是一个序曲——一个有关于探讨“复制就是原创 ”课题的起点。它的衍生是 Cattelan 将与 Michele 所执掌的GUCCI一同举办的、即将在10月开幕的展览“艺术家此在”(The Artist is Present)。这次展览将由 Cattelan 担任策展人,探讨透过重复的行为,原创性本身如何被建立,以及原创本身如何透过复制品而得以长存,也将以当代艺术的角度思索如今在全球泛滥的模仿、复制的现象,从表现形式和再现的手法中摸索出一条新的脉络,公开探讨“复制与原创”之间矛盾却又紧密联系的课题。
▲ 短片“挑战”(The Challenge)预告片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