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还是精英、学术还是市场,是专著一端还是兼容并蓄,这是每一个传统专业媒体在面对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必须作出的选择。而当徘徊中的当代媒体面对这个变革中的时代时,不由让我们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经典台词: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里仅仅只是对我们专业媒体而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美国人对卖东西兴致不高——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买人,买钱,买国家。”这句话对于今天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中国人而言同样适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不仅仅是有形的商品,品牌、时尚、传统、文化、艺术、技术、无一不被打上价码,成为消费的对象。在艺术与艺术媒体共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对于专业媒体而言,多样化的发展策略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基于当代艺术、艺术市场与大众的多重需要,无论是作为一个传统的艺术批评的平台,还是艺术商品的展示途径,乃至是艺术投资的研究平台,无论是作为面向大众的宣传媒介还是作为针对固定受众的专业媒体,当下的艺术媒体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大众媒体一起承担实现艺术品经济价值的使命。而伴随着消费文化兴起的,则是消费主体,大众的群体意识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的对象。在艺术领域,一方面伴随着这两年艺术市场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海外市场为先导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全面升温,使当代艺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对于时尚生活的另类把握以及艺术产业化的全面进行也逐渐拉进了艺术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时尚作为一种可移植、可复制的、易传播与接纳的亲和力,开始弥合一百多年来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审美分离。因而当大众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大众媒体开始介入艺术传播时,他们必将带来从阅读方式到言说方式的新变化。大众媒体,尤其是主流的大众媒体以信息量的丰富与全面为特色,而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读图时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越来越成为广为接受的现实。“图片参与言说”和“关于图片的言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专业的平面媒体原先沿用传统史论的话语模式必然受到更多读者的质疑,这种质疑一方面是专业媒体转换话语的契机,有助于他们从专业的当代艺术研究者向当代艺术的传播者转变(这两者都是当下的艺术现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停留在消费主义层面的大众媒体往往局限于对于名词与概念的重复与使用,因而对于我们这个文化环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时尚观念、现代观念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出前瞻性的认识。因而传统专业媒体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在保持一定的学术洞察力的同时探寻一个更精致而可愉悦的话语体系也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