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带出当代艺术圈的一些乱象,当你以为走近了一些看清一点,其实还在雾里云深不知处。纪录片一开始,2008年,雷曼兄弟垮台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同一天,英国概念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主办个人拍卖专场,223件作品拍出2亿美元!为何当代艺术大热卖,独立于经济大危机之外?为何达明·赫斯特一件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虎鲨《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是否艺术品仍有争论,对冲基金亿万富翁史蒂夫·科恩乐于用1200万美元埋单?跟达明·赫斯特一样擅于将自己当品牌炒作的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富争议性的作品也卖出天价,艺术圈是否乱了套?21世纪首10年当代艺术价格普遍上扬,背后的资金操盘与垄断是不是加剧?
“当代艺术圏背后一切是金钱在操作,但没有人会提到钱。”加拿大导演Barry Avrich对媒体这么说过,对于这个极少数有钱人玩的场子深感兴趣,对当代艺术圈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从策展人、画廊主人、收藏家、拍卖行、艺博会、博物馆负责人到艺术家,逐一访问,拍成纪录片《模糊地带:艺术圈内》(Blurred Lines:Inside The Art World),上周末在2017年新加坡设计电影节上亚洲首映。
同样的,在艺博会盛行,更多人狂热购买艺术品的今天,收藏家得比以前更加小心购买艺术品。纪录片里一名收藏家坦言,现代艺术购藏比较稳妥,当代艺术购买有更多可能沦为垃圾。事实上,几年前卖百万的艺术品,可能几年后沦为垃圾。所以如艺术记者所言:“如果你贸贸然进场,不了解它的运作,你容易上当受骗。”
艺术作品如何标价是否有逻辑可循?纪录片里受访的像明星艺人火红的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答得好:“我们怎样为行为艺术标个价?”当画家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也成为奥斯卡提名电影导演,多重身份反而对其绘画生涯不利。受访的艺评人觉得艺术市场缺乏透明度,很难准确知道一件画作的真实交易价格。当国际拍卖行专家觉得至少拍卖价公开透明,但又引来艺评家的质疑:拍卖价有可能是艺术家、画廊代理与收藏家三方面的合作操作,故意抬高卖价的。拍卖场有所谓的“水晶灯投标”,拍卖主持人在没人投标下擅自加价,以刺激需求,为免“穿绑”,会假假指向天花板,故有此名。因此,导演的答案是:艺术品标价没有逻辑可循!而现下,卖价又是艺术家最好的广告词,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像片里一名艺术记者指出:不卖天价的艺术家上不了《纽约时报》头条!
这位导演说,与其谈钱,受访艺术家认为他们还未达到那个收入,画廊代理人信誓旦旦对艺术的热爱,收藏家看不起艺术投资人快速买进卖出的商业行为,艺评家批评艺术市场缺乏透明度。如果这一切目的是让艺术品价格高企不下,只是有钱并不足够。
当你以为走近了一些看清一点,其实还在雾里云深不知处。
导演将60小时访问剪成这部86分钟片子,有组织又扼要带出问题的模糊地带,复杂与矛盾,间中还穿插一些对当代艺术狂热买家调侃反讽的电影片段,如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朱利安·施纳贝尔的《轻狂岁月》(Basquiat),增加趣味。它引发我去寻找经济学家Don Thompson的著作《1200万美元腌制鲨鱼:当代艺术的好奇经济学》(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The Curious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来看。(《模糊地带》将在10月29日下午1时30分在首都剧场放映,可上网:designfilmfestival.com/2017/blurred-lines购票)
导演Barry Avrich曾指出,如果你带3000万到好莱坞,就可以制作一部电影,但是,不是你手头上有3000万就可以到画廊购买艺术品;在艺术圈内,你得先获得认证才行。这在导演看来匪夷所思:如果没有社会地位,免谈购买艺术,是这些拥有艺术品的主人可以决定该艺术家某艺术品的价格。他说,正是这个影子重重的隐秘有钱人世界制造出对某些艺术家的狂热,因此在讲金钱多过艺术的艺术圈,这么多操纵,这么危险,艺术家得万分小心才行。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