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期间,被没收的清代功臣曾国藩祠,按政策规定退还给了曾氏后人。湖南烈士祠和焦达峰等三人铜像只得另觅去处,最终搬到了北门外吊桥边狭窄的关帝庙内。原关庙内的关公等神像则移往今长沙市一医院旁的局关祠。
民国时期,坐落在湖南烈士祠前坪(原址在今湘春路复地昆玉楼盘前)的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三烈士铜像(今无)。这三尊铜像为民国长沙城内首次出现的纪念铜像。草草供图
当然,黄兴、蔡锷公园最后并未建成,城市中的黄兴和蔡锷雕像也成泡影。因为,就在谭延闿等人想要开启湖南建设计划之时,湖南政局发生重要变化,北洋政府任命军阀傅良佐就任湘督,不久南北军阀在湖南境内重新开战,湖南又开始陷入战争的痛苦之中。直到2004年,城区内的黄兴铜像才在步行街司门口出现,也就是现在刚刚搬迁的那尊铜像。
有长沙市民在《华夏地理》等杂志吐槽,认为司门口这尊黄兴铜像不够威武,似乎还只是“形似”,不能表现他们心中想象的那个勇猛、勃发、不屈的大英雄黄兴的形象。他们认为这尊站在黄兴路与解放路之间的黄兴铜像,似乎略显落寞和疲惫。
1935年3月4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再次刊载一条新闻:湖南烈士祠呈称,请政府将焦达峰烈士铜像迁建于旧督署中山亭前,陈作新烈士铜像迁建于北门口烈士祠前。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