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石雕·陶昌鹏师徒作品展
石雕多以四大名石为原料,巧借天然的造型、色泽和肌理花纹,用雕、刻、塑等手法使之成为兼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器物,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龙泉青瓷向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的“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古人赞曰:“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
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相当活跃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也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还介入了竹刻。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此时的嘉定竹刻已作为贡品传入宫廷,闻名四方,嘉定竹刻融诗、书、画、刀为一炉,是极具文化内涵的高雅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作为中国陶瓷类代表进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龙泉青瓷,柴烧技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柴烧瓷器由于温度等的不稳定性不均衡性,会产生各种窑变,同类器形同一窑火绝不重样。可以说,只要是柴烧的青瓷艺术品,都是唯一的,于是,“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罄、色如玉”的青瓷云破天青浴火而生。
五行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永恒依托,也是当今文化建设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厚重曲折的岁月进程中既有激流,也有险滩,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历史印记。
往事可堪回首,记忆长存永续。本系列展览是以“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为纲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为基础,以工艺实物为展品,采用实物和介绍结 合的模式,宛如一条展开的长卷,勾勒出上海诸种材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致轮廓,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沧桑巨变中的发展历程,以期再现历史、鉴 往知来、传承文明。
本次展览将展出石雕市级传承人陶昌鹏先生及其学生陶昌君、肖长培、袁秀静、邢印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希望观者能在欣赏精湛的石雕作品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 本次展览,展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威及其学生蒋秀玲、何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希望观者能在欣赏精湛的嘉定竹刻作品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璀璨薪火
这是一场板面上的匠人“表演”,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美好体验。
只要根据提示,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一款“璀璨薪火AR”的app,打开APP扫描每一个板面上的图像,静止的图像就会在屏幕上“跃动”起来。每一件展品,就是一分钟的电影作品,讲述了一门当代技艺、展现了一段优美风景,每一句旁白、每一段音乐都是娓娓道来、恰到好处,展现了上海曹素功制墨、上海石泉印泥、扬州玉雕、金坛刻纸、福建永春制香、苏绣、行走纸伞、湖笔、浙江龙泉锻剑、湖北铅锡刻镂、广东大吴泥塑等十五项(位)国家级非遗技艺和传人们的绝艺绝活。
高风雅士——嘉定竹刻·王威师徒作品展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创始者为朱鹤,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本次所展,都是柴烧出的青瓷,其瓷质细腻,色泽纯净,当得上这样一句赞语:“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入木三分
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唐宋时期,黄杨木雕常被制作为小型工艺品,因其色质细腻,有象牙质感,也被成为“木中象牙”。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黄杨木雕艺术中逐渐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海派黄杨木雕。
数年前,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陶瓷类唯一入选项目。
海派砚雕鼻主陈端友受顾二娘《竹箩》砚的启发,创作了《古钱》、《焦叶》、《枯竹》、《竹节》、《蘑菇》等写实风格及其传统风格的三十三方砚,如今这些砚已被上海博物馆所收藏。而以陶昌鹏为首的上海陶氏兄弟,在继承了陈端友海派砚雕风格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多子多生》、《虎居龙盘》、《万紫千红》、《万年佛手》等超写实主义风格的石雕砚。八十年代初,在为美国友人定制一方放名片的砚时,突法奇想首创了第一把扁形的《树桩》石雕壶,开创了海派石雕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