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还挑选一些有意义的酒谚刻在石块上,提醒和告示世人。如“酒要一口一口呷,事要一步一步做”“吃烟如吃屁,吃酒有米气”等等。这一块一块刻石放置在醒目处,供大家欣赏。“如果有些社区或小区需要,也可以定制。”陶秀峰说。
农民出身的陶秀峰,虽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酷爱文化,在通往他住处的两侧墙上,嵌挂着10余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石雕碑,他自诩为“石文化墙”。记者看这些石雕碑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些还富含哲理。如有一块是“赞美绍兴好”的,是这样写的:“水清和水秀,人杰与地灵;书圣及师爷,城古又名扬;河众加桥多,路通近海靠;酒香飘酱鲜,戏综且艺高。”有一块是“绍兴先贤赞”:“大禹斗恶水,勾践谋天下;陆游泪九洲,王羲之绝书;西施勾王魂,鲁迅硬骨头;梁祝爱殉终,蔡元培导教;秋瑾女英烈,周恩来风范。”还有一块是“人生一字”碑很有意思:“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文凭一张纸,奋斗一辈子;房产一张纸,积蓄一辈子;功臣一张纸,光荣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腾一辈子;做官一张纸,争斗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官司一张纸,教训一辈子;病历一张纸,痛苦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结一辈子;看透这些纸,轻松一辈子……”还有“婚姻之俗语”“智慧人生”“家训”等内容的文化碑。
自建“酒文化石雕园”
陶秀峰对自己“家庭文化墙”的内容,是这样诠释的:“家庭文化墙,形式现多样;诗歌小调有,俗语土话多;风土人情表,处世拉家常;历史和现实,五字成一句;品痹还勿差,内容也不少;自编自创作,水平并不高;笔调显善意,思路感肺腑;传统要发扬,陋习戒免掉;自雕石文化,生态心态好;如有不妥处,请君批评了。”
陶秀峰老人还在他居住房子的后面,辟有一处“假山”。水池、亭台、修竹、菜蔬种埴,都是老人自己摆弄的……并巧妙地布置着他收藏和制作的各种传统实用石器具,这些古石器具有:石井圈、石桌、石凳、石窗、石墩、石锁、石柱、石鼓、石磨、石磙子、石碾子、石臼子、石猪槽,以及石秤头、石甏盖、石鱼缸、石麦凿(播麦用)、石豆凿(播豆用)、石网桩(织鱼网用)、石纺花桩(纺棉线用)、扳罾石(捕鱼用)……这些石疙瘩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有200多件之多。
近年来,陶秀峰老人还迷恋上了绍兴的“酒文化”,收集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酒甏酒坛酒瓶(壶)。自建起“酒文化石雕园”。“正月十五元宵酒,二月农业备耕酒,三月初三清明酒,四月田公田婆酒,五月端午过节酒,六月黄天阴凉酒,七月半请祭祖酒,八月半饮团圆酒,九月好吃桂花酒,十月祭冬至酒,腊月过年分岁酒。”这是酒文化园中一块他自刻的“月令吃酒歌”石碑。
富含哲理的“家庭文化墙”
收藏制作传统实用石器具
笔者问他,缘何想起在家里建个“酒文化石雕园”?老人说,绍兴是著名的酒乡,因此,比较关注“酒事”;他天天看报,从报上得知,东浦黄酒小镇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特色小镇,东浦古镇将进行开发,就想到为“黄酒小镇”做些雕刻作品,也算是弘扬绍兴酒文化。
“酒话八百句,谚语和俗语,名言及警句,承前启后人,旁敲击时弊,扬正扫陋习……”这是陶秀峰老人在他的工作间,递给笔者他自编的一本《绍兴酒话》里的“开头语”。这本由老人手写、自编的“酒话”复印件,整整有40页,内容涵盖绍兴酒的俚语(真话、实话、造话、宕话)、谚语、俗语、警句、名言、笑话、谜语等等,几乎包含绍兴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
陶秀峰老人的居所,是一个前有厂房,后是住宅的自建大院子,走在这个院子里,仿佛走进了一个“石雕博物馆”。
除了“月令吃酒歌”碑外,笔者还在他的酒文化园内看到,一块高3.6米左右,宽1.5米左右的“酒”字碑,40多种字体不一的“酒”字集于一碑,其中中间的一个书法体“酒”字,与下部篆刻的两个“酒”字,形成一个“品”,构思巧妙,颇具创意。
只见厂区围墙内侧,陈列着众多大型石雕,有石桌、石花窗、人物、动物等不一而足。在厂区的花坛内,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排列其中,巍峨壮观、雕刻精美的曹娥江大桥石栏板(样板),还有各式石碑以及感人至深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碑分布厂区……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家住绍兴城东卧龙路上,年过八旬的陶秀峰老人仍身板硬朗,不爱麻将,不爱打牌,喜欢动手动脑,整天叮叮咚咚地鼓捣他的石雕疙瘩。老人告诉笔者,他原是塔山村的一位农民,以种田种蔬菜为生。50岁那年,因土地被征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石雕工艺,从此自学成才,无师自通,30余年不辍。
如今,这位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做了30多年石雕的陶秀峰,凭着深厚的石雕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家”称号,也是绍兴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里,年龄最大石雕工艺师之一。
用老人的话说,前面的“家庭文化墙”“酒文化石雕园”只是雕虫小技,制作石雕才是他的本行,他说曹娥江大桥制作雕刻石栏板、柯岩鉴湖景区的“镜湖”碑、东湖大佛、鲁迅故里“民族魂”照壁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陶秀峰老人告诉记者,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规划区内的老房子被拆迁,曾经的传统实用石器具被抛弃,他收集这些石疙瘩不是为了收藏增值,而是为了留住乡愁。他把它们展示出来,让曾经的农用、日用工具,农民渔民纺织女工用的石器具保存下来,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曾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