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寿光市农圣蔬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见到总经理苏
爱国时,他正在拉二胡。
苏
爱国的妻子邱泽清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苏爱国很有艺术趣味,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爱好广泛,这也是他从一名历史老师转变为蔬菜形象大使的重要原因。对此,苏爱国只说了一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01年10月,苏爱国开始接触仿真蔬菜。当时任寿光菜博会总设计师的张嘉庆,邀请苏爱国为菜博会设计制作一些仿真蔬菜
雕塑。“把蔬菜做成
雕塑,可以长久矗立,把寿光的蔬菜赋予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寿光蔬菜种植历史及种植方法,把菜篮子的美名发扬光大。想想这些,就让我激动。”苏爱国说。
设计并制作了众多的仿真蔬菜,苏爱国对大白菜情有独钟,菜博会北边广场上的大白菜就出自他手。回忆起这个大白菜的制作过程,苏爱国说:“张嘉庆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杨国春则在创意、设计上做了很多指导。公司先按1:10的比例制作小样,反复修改,又制作了1:1的大样。经过大约一个月时间,大白菜雕塑制作、安装、喷涂完成,至今仍是菜博会的主题雕塑之一。”
然而,蔬菜雕塑与城市雕塑不同,城市雕塑的原料是不锈钢片,而蔬菜雕塑原料要更复杂,制作工艺要求更高,从来没有接触过蔬菜雕塑的苏爱国有点无从着手。“刚开始,我尝试模仿泥塑工艺品,制作仿真黄瓜。用泥做毛坯,再在泥胎上做石膏模具,最后做出树脂的仿真蔬菜。探索到第三个月,我才做出第一个仿真黄瓜。”苏爱国说,接下来,他开始做仿真白菜。由于体积较大,他把菜叶分成多块分开做,安装时再接到一起。仿真茄子、辣椒也紧随其后诞生。2002年春节,这批大型仿真蔬菜摆上了寿光市街头。
“寿光是蔬菜之乡,蔬菜文化是一代代积累传承下来的,这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下一步,我要把仿真蔬菜做响做大,让寿光蔬菜绿遍大江南北。”苏爱国说。
2002年6月,一场大雨给苏爱国浇了一盆冷水。由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材料还不成熟,对材料的把握不到位,烤漆也不好,加上市民攀爬、人为破坏、风吹日晒等外界作用,街上的雕塑出现了开裂、褪色等问题。但苏爱国没有因此偃旗息鼓。他带领技术人员到临朐华艺雕塑公司访问、学习,又到安丘一家树脂玻璃钢制品公司学习颜色制作工艺等,还邀请外地专家前来传授先进经验。此后制作出来的产品,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代表参加菜博会时,对里面摆放的仿真蔬菜很感兴趣,就通过菜博会联系到苏爱国,并开始跟他合作。“现在,我们学校的农业园区用的都是苏爱国公司生产的蔬菜雕塑,他们的产品质量不错,售后服务也很好,需要喷漆了他们就会派人过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建平说。
2000年,苏爱国从寿光实验中学调到现代中学,分管学校的政教处工作。当时,现代中学新校区刚刚启用,显得很空旷,苏爱国就带领学校职工、学生动手制作校牌等,还制作了17尊名人雕塑。“当时,有些设计、制作过程不合理,对很多东西还不熟悉,但作品完成后,大受师生喜欢,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苏爱国告诉记者,正是这次尝试,让他渐渐在雕塑方面崭露头角。
□ 本报记者 郭继伟
近几年,苏爱国的蔬菜雕塑已经冲出寿光、山东,走向全国各地。河北、安徽、福建、浙江等地的农业园区都跟苏爱国的公司有合作。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