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自贡掀起城市美化运动,在城市规划出多处空地用于城市雕塑。由于当时自贡雕塑人才缺乏,当年6月,远在大邑县工作的李绍端被借调回故乡。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根据自贡历史,在自流井区沙湾制作盐都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965年,李绍端从四川美院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工作。一年后“文革”爆发,他在描绘和雕塑领袖像的政治任务中,度过了人生最好的10年时光。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参与成都人民南路毛主席塑像的设计与创作。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和各种创作风格流派纷纷涌入,李绍端一度陷入迷茫和苦恼中。老艺术家功成名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年轻人思想敏锐,接受力强,热衷于拿来主义、抽象变形;最难受的是他们那些四十几岁,不上不下的中年艺术工作者,一路磕磕碰碰,力图寻找一个艺术的突破口……李绍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处境。
1969年,天府广场毛主席塑像建成。“整个雕塑基座高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毛主席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基座四面各7朵葵花,象征着当时四川的7000万人民;检阅台和周边走道及旁边建筑仿佛“心”字,检阅台正中的毛主席像,就是“心”字正中一点。”李绍端回忆着,揭幕这一天,到场的各界人士禁不住发出了由衷赞叹,“毛主席塑像是艺术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完美结合,说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并不为过。”
路,是人走出来的。终于,他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主刀雕刻《牧羊女》 城市雕塑喷薄而出
激情年代塑伟人像 迎来人生美好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李绍端陆续创造了自贡雕塑界的多个“第一”,其中主刀雕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自贡第一座城市雕塑《盐泉》(即《牧羊女》)。
“塑毛主席像始于1968年年初,先选在省博物馆,最终定在人民南路。经过几易其稿和定型做样,专家组提供了3座毛主席像雕塑样本,两个背手一个招手,最终选定主席招收式样的雕塑。”李绍端回忆说,经过泥胎和石膏定型后,决定选用整块汉白玉进行雕刻。经过在南江、宝兴、渡口(今攀枝花)等地踩点,雕塑组在渡口的一个山包上发现一个“比房子还大的孤石”。省地质队专家的榔头一敲,确认是汉白玉,而且没有任何缝隙。修了3公里的路上山,采下的最大毛坯重达56吨!还专程从沈阳调了一辆载重60吨的拖车来运送。从渡口到成都的路桥承受不起这重量,沿路很多老百姓参与加固路基和桥梁的工程。
完成毛主席像雕塑任务后,1969年李绍端正式调入刘文彩庄园做美工。这一呆就是10多年,李绍端潜心雕塑研究,将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他热爱的雕塑事业。
“文革”爆发后,李绍端于1967年借调到大邑县进行刘文彩庄园雕塑修复工作。同年3月,他接到省军区发出的通知,在成都市人民南路建造的一尊毛主席塑像即将启动,担当这项重任的是成渝两地的数十位雕塑家,他是其中之一。“太兴奋了!能亲手参与毛主席塑像的雕塑工作,对我来说简直是无尚的光荣啊。”李绍端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依然激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