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绛及周边县市散落着大量明清时代古建筑石雕部件,包括拴马桩、柱顶石、松鹤柏鹭屏、门墩狮子等。家泽荣和儿子家玉顺出外做活时,会有意识地将其收集回来,钻研古人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断大胆创新、发扬光大,仿古做旧,修补石器。他们参与了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江苏徐州圣旨博物馆、陕西省宝鸡市西城老街、山西万荣李家大院等多项省市级重点名胜古迹修复工程和新景点建设工程,在各地留下了众多标志性作品。
晋南的新绛县自古享有“七十二行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其石雕手工工艺就已具备较高水平,以“绛州美石雕”饮誉华夏。
家泽荣的儿女和孙辈们在叮咚作响的凿石声中长大,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对雕石都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大多初中一毕业,就回家跟着家泽荣学雕石,摸索复古工艺。现在,甚至尚处于幼年的第四代子孙也开始拿着雕刻工具当玩具,模仿着大人的样子,敲敲打打。对子孙的教育,家泽荣不善言传,他更多的是用身教做示范。遇到客户要求做一件难做或者从没做过的石雕,找别人家都会因为不能做、怕做坏、怕白费工夫又不挣钱而被拒绝,可只要找到家泽荣,再难也要给做出来。时至今日,看到孙子家金辉在制作产品过程中不精细时,他还会不顾年迈亲自上手,示范一番。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手艺人生存不易,一定要让客户满意,挑不出毛病”。
琳琅满目的石雕展品
时代在进步,“家”家的石雕手艺和作品也在变革,适应着现代城市和家庭生活的需求。他们在原有的各种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和人文景物造像的基础上,研制了鱼缸、花架、电视背景墙、茶盘茶托等新作品,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同时,让新绛石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挽救:祖孙三代当“愚公” 距离新绛县城西北约25公里,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马首山的巍峨山峰,因山上盛产青石,千百年来附近的村民依山而居,世代以雕石为业。山脚下就是素有“西庄家,石头汉”之称的西庄村。
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2017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厚道运城”展馆内,以“古中国”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琳琅满目。其中,受邀前来参展的新绛县玉顺石雕工艺品,件件古朴精美,生动传神,令参观者叹为观止。参展石雕作品“柱顶石”和“门墩狮子”,还被誉为“独一无二”,在第三届山西文博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评审中毫无悬念地摘得“金奖”和“优秀奖”。
(原标题:“家”家三代:打造会讲中国故事的新绛石雕)
改革开放后,家泽荣得到机会,与一位喜欢画画的朋友出门到全国各地有石雕的地方参观学习了一阵子。有了名师的指点,家泽荣的技艺快速提升,回来后重操铁锤钢錾,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作坊,1989年,又成立了山西新绛泽荣石雕厂,接一些石磙、石磨、石碑、庙里的功德碑等粗活。偶尔也会接一些修复的细活。因做活的需要以及对古代石雕渐入渐深的喜爱,家泽荣萌生了挖掘失传的明清石雕技艺,让新绛石雕艺术再现的心愿。
本报记者 文秀为 文/图
但这谈何容易!一件石雕艺术品的成型,需经过采选石料、构图绘图、制坯、雕刻、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融物理、雕塑、绘画、文字、篆刻、造型设计于一体。新绛石雕明清时代特点鲜明,在修复的过程中,不仅要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还要掌握一系列做旧及黏合技艺。
(原标题:“家”家三代:打造会讲中国故事的新绛石雕)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做了一辈子石雕的“家”家人却不守旧,他们常年大胆招用徒弟,扩大新绛石雕的影响力,促使石雕产业成为新绛县的主要产业之一。据说,在当地石雕行业中,有三成以上的石雕师傅都曾师从家泽荣或家玉顺。
痛心:千年技艺险失传
石雕石狮在中国民间又称石狮子。石狮子威风凛凛,威猛霸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辟邪的传说。以石材为原料雕塑的狮子形象,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玉顺石雕出品的“笑脸狮子”,威武雄壮,张牙舞爪,立体感十足,又不失喜庆,成为当地一绝。
参展期间,新绛县石雕技艺传承人家金辉自豪地说:“我们这是第二次参加文博会了,带了50多件大小展品,前两天被一家工艺美术馆全部定走了。我们家的人和石头打了几辈子交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开心过。不走出来真的想不到,我们的石雕产品不仅晋南人喜欢,在晋南之外也能这么受欢迎。”
家金辉是土生土长的西庄村人,运城市石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泽荣的孙子。说起西庄村的石雕,他如数家珍。“我爷爷家泽荣60多年前从襄汾县老家到西庄村时,最初是靠和村里的一群石匠去山里搬运石料、做一些石条等粗活挣工分养家糊口。因手艺不错,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石匠。我们村里的石雕很漂亮,爷爷很痴迷,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庄古民居中的大多数石雕作品在 文革 中被毁,村里的雕石工人也纷纷改行。爷爷想学雕石手艺的心思暂时落了空。”
霸气十足的石狮子
祖孙三代钻研石雕
改进:推陈出新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