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村的黑陶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村子的街头巷尾经常飘荡着“和把泥,捏碗碗,尧王缸,舜王盘”的童谣。千年以来,村民们伴着童谣代代烧陶,从未停火。
薛家窑村能够千年延续黑陶文化,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土质。在村西约三百亩地的范围内,有一种细腻、无沙、黏性大、柔韧性好的陶土层,非常适合烧制黑陶。
一件件黑陶制品古色古香。
刘西彬告诉记者,黑陶的制作要经过选土、搅拌、打泥、制坯、晾晒、煅烧等工序,每一步都包含着陶工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汗水。整个流程最关键的就在于制坯,坯制作的好坏决定了一个黑陶成品的质量。“这个鼓肚子的过程是拉陶罐坯的关键环节,虽然干了33年了,但每次制作还都得放慢速度。”
刘西彬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两位黑陶艺人之一,记者来到刘西彬家里时,他正在拉坯,只见他右脚踩在拉坯机上控制转速,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托着泥坯,几分钟之后,一坨没有形状的泥巴在他的手里立了起来,鼓成了大陶罐。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539-8025117,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