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手工塑造缸体
说起水缸的制作工序,卫家胜老人打开了话匣。首先将原料破碎成粉状,然后在水里闷上一天,再用闷好的泥围打缸坯,在转盘上由有经验的师傅手工从缸底、缸肚慢慢慢收到缸口,一个一米高的水缸要经过3次衔接才能完成。缸坯制好后,要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均匀的涂抹上用本地的绵土化成稀泥添加上氧化锰制成釉子,再经过一天的晾晒,才能入窑烧制。缸窑的火候很不好掌握,基本上火温要保持在1800度左右,火大了易把缸体烧裂,火小了缸体烧制不到位会出现渗水,有经验的师傅只需要看 提前放置在窑内的绵土条融化的程度便知道水缸的烧制情况,一般一窑出来的水缸根据前后摆放的位置和受火的温度大概分为黑、绿、黄3个颜色,其中以绿色色质量为最佳。 在乡村里常用来盛水、腌菜的水缸逐渐已被轻便、便宜的塑料制品所取代。3、定好型的缸进行风干
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慢慢消失,有的或许已经永远地消失。
5、上釉后准备烧制.
在洪洞县万安镇曾经供销两旺的的水缸作坊,目前也面临着无原料、手艺后继无人而无无法持下去的困境。5月25日,记者探访了洪洞县万安镇的西姚头、涧下、康家坡、三教村等几个手工制缸的村庄。
4、上釉
卫家胜老人从15岁就开始制作水缸,如今已有55个年头。老人说,万安的水缸曾远销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等省市,近年来,由于政府禁止私自挖后山的 绵土(俗称耐火土),使得造缸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现在一个月烧一窑缸,每个人每月最多能拿到1000多元钱,远不如外出打工来的划算。
1、选料并进行粉碎
“原先就康家坡一个村里就有20多个窑,烧出来的缸还供不应求,到现在就剩下我这一个硬挺着了。”正在码缸的窑主陈双喜无奈地说,原料翻着番的往上涨,子女也不愿意干这个苦力活,他计划着等今年收完麦子后就把窑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