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精神要发扬
“手工的锅,都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我都没见过1万口手工铁锅长什么样,不能因为赚钱,就以次充好。”刘紫木深刻明白,章丘铁锅销量暴涨给手工艺制作带来了“春风”,但也暗含风险因素,经过厂里再三斟酌,为了保口碑和质量,章丘铁锅“同盛永”“臻三环”对外发出“劝退声明”,不再接受新订单。
不能砸了铁锅招牌
“现在来馆里参观的人也增多了,把这两口锅放在馆里供大家参观,很多人就是冲这个铁锅来的。”在“铁锅热”之后,除了刘紫木的工厂和牛祺圣的铁匠铺,章丘区文化馆因为收藏了铁质工艺品石磨、石碾、章丘大葱而成了另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副馆长陈京波联系了“同盛永”的负责人,要来了两口铁锅,作为“章丘铁匠生活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伸品进行展览。
助力铁匠转型
“铁锅热”再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到了人们眼前。早在2008年,“章丘铁匠生活习俗”就通过了山东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作为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陈京波参与了非遗申报的全过程。他至今记得,原本想用“锻造技术”来申报非遗,却因为铁匠难觅,而改成了用“章丘铁匠生活习俗”这一民俗项目来申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非遗工作的迫切性。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劝退声明”除了缓解订单压力之外,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为了让市场冷静,让消费者冷静,让假货“遁形”。“章丘铁锅是纯手工制品,铁匠师傅们无法短时间内完成海量订单,贪图速度将难保质量。”刘紫木知道,章丘铁锅不仅关系着铁匠师傅们的声誉,还关系着章丘乃至整个济南的口碑,他相信,“章丘无锅”的背后反映的并不是市场的慌乱,而恰恰是章丘铁匠对诚信的坚守。
“章丘已无铁锅!3000口存货秒光,传承人呼吁理性购买”“章丘铁锅爆红后的喜与忧: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章丘铁锅成名后:订单排到1年后 有铁匠外出躲避”……《舌尖3》播出之后,网络上关于章丘铁锅的搜索结果充斥着这样的新闻。从无人问津到爆红脱销,从有人翻墙入厂购锅到店铺发布“劝退声明”,章丘铁匠在十几天时间里经历了喜忧两重天。成为“网红”之后的章丘铁匠能否实现华丽转身,这是现代文明对这一古老行当的再一次考验。
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溪认为,非遗来源于生活,也要融入当下的生活,才能得到传承发展,乃至实现产业化。章丘冶铁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铁匠之乡”。章丘铁锅背后,是铁匠、文化的故事,以及章丘铁匠的匠心精神。章丘铁锅与章丘铁匠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摄氏度高温锤炼、三万六千次锻打,既是章丘铁匠劳动量的体现,更是匠人修身、匠心培育的历练过程。要将非遗的文化创意发掘出来并形成产业,适应市场经济对历史形成的非遗要求。
而品牌的形成,又离不开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章丘铁锅行业标准正在制定,行业协会也即将成立,从安全、生产、质量等方面引导铁锅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打击冒牌产品。”章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刘祥勇介绍,目前章丘区境内通过工商局注册的铁匠铺有15家,没有注册的手工作坊在四五十家。
制定行业标准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