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艺虽然走进了拍卖场,所占艺术品市场份额很小,陶艺收藏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据我所知,目前没有国外机构或个人像对中国书画那样对当代瓷一下投入几亿元的情况。当代陶艺市场刚刚兴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56年,中央国务院下达文件,要全面恢复传统名窑生产。当时,无论是景德镇窑,还是龙泉窑、定窑、汝窑、钧窑等都逐渐恢复,作为日用品的瓷器需求量很大。1956年至1966年这10年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陶瓷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大量出口国外。国内宾馆、饭店用瓷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10周年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文化部、轻工部专门邀请各大美院老师设计生产瓷器,在各大陶瓷产区专门研发生产,带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日用瓷和外销瓷的生产。生产环境从个人手工作坊到合作社,再到建立工厂,成立国有陶瓷公司、陶瓷研究机构,把手工艺人、设计师、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促生产。那个年代,每个陶瓷产区都有进出口公司,由这些公司来承接国外订单。
近几年来,国外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开始到中国“贴牌”生产。国外陶瓷以实用品为主,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使得他们用的瓷器很精致。像英国的日用陶瓷设计,造型独特、品种丰富,花面装饰日新月异,每一种造型饰有30个内容、形式不同的花面。新奇的装饰比比皆是。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缺乏独创性,很多企业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和来样加工的水平上,导致产品造型设计雷同,花色品种单调,一个造型就几种装饰,无法满足国际、国内市场消费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必将逐渐失去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代陶艺主要是以工艺品的形式进行出口贸易,一些海外人士在收购当代陶艺,特别是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的一些人士。进入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认识到当代陶艺的价值,当年出口的陶瓷工艺品很多被反购回来。
在政策的支持与指引下,不少艺术陶瓷企业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并增强研发设计投入。应该看到,国内陶瓷企业开始将传统工艺与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融合,既能实现更好的效果体现,也能各有特色,离真正实现个性化的道路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